现如今结合《东八区》里代表他本人青春调性的剧情,再听这两句话,温暖是假的,男凝味倒是满满。
当然,还有些更有力的"论据"——
比如在《亲爱的客栈》里谈生意,他从客户角度出发提出让利,最终杀价成功。
还给李兰迪和阚清子传授引导客人消费的经验。
你不能跟客人说包场,会把客人吓走的。
这么看着,好像确实与水仙目中无人、共情力低下、万事只为自己的定位不太相符?
不不不,这些行为你只看到表层。
再深一层来看,是终极自恋者为了感动自己,故意上演的惠及他人。
目的就是要让你产生"这个人真的很为他人着想"的错觉,进而更倾心于他。
经典例子便是《花少》里张翰买水果。
一共七个人,明明是他自己主动只买六份水果,且在别人问他吃不吃时说不吃。
却又在后采时,无数次强调自己没有吃到这个水果,一副心酸无奈的苦笑,几乎要落泪。
甚至埋怨记恨大家忽略了他。
显然,他买的动机,就是出于自我感动,要大众倾心。
当大家对他主动牺牲的反馈没有达到他预期,便在后采里不断地自我怜惜,没吃到的那口水果成了天大的委屈。
说白了,他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只是服务于自己,从没真正考虑过别人:
如果大众给出正反馈,则加深他的自我感动。
如果大众给出负反馈,则加深他的自我怜爱。
怎么都绕不开这个巨大的"我"字。
这也是为什么,纵然张翰在演绎霸总的路上遇到如此多嘲讽与负反馈,纵然彼时的《战狼2》硬汉形象曾给予过他那么好的转型机会。
他仍是转身回到了霸总的怀抱中去。
一边拿着"市场选择"这样的理由做负面评论的挡箭牌。
人物《张翰:霸道总裁这东西不好演》
一边接着诸如《温暖的弦》《如若巴黎不快乐》这样既没市场,又没成长的角色。
他从未打算过更改选择。
因为他从未真心觉得过自己的选择有任何问题。
承认吧,张翰。
你好爱你自己。
回到开头那个比喻,《甄嬛》里的夏冬春是怎么死的?
是因为自恋吗?
对,但也不全对。
细想宫中历来自恋者甚众。
华妃、叶澜依、祺贵人这些有点本事的就不必说了。
失心疯联盟的富察贵人、丽嫔也是那种到处显摆贵妇散粉的物质女孩。
连小姐身子丫鬟命的浣碧,都能永远有些瞧不上在身上。
《甄嬛传》
可这些人再不济,都不至于出场即暴毙。
夏冬春是死在自恋显摆上吗?
分明是死于爱显摆的同时又太废柴。
《东八区》的开分即扑街就是这么个一丈红式悲剧。
张翰从始至终觉着,他的青春暗含了某种普世的"大众体验"。
是一个时代的共振!
嗯,一种包大仁想出书警醒世人的味儿就有了。
《武林外传》
说实话,我反感的不是这种"我即众生"的心理。
这本是种很常规的艺术家姿态。
历来的佳作、经典作,也有不少是来源于这种自视甚高。
最直接的案例,京圈。
王朔、姜文、郑晓龙、冯小刚、马未都、赵宝刚、叶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