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表演源于生活中细节的观察,而不是高高悬起的浮夸假象。
她曾表示:
一个真正的好演员,是用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别人,包括表情、内心,和看书。
如果我能抓住一个角色的灵魂,抓住她的内在,为什么她这么表达,那么一切模仿都无意义了。
反馈到表演中,郝蕾确实做到了知行合一。
《亲爱的》中,她扮演丢了孩子的妈妈,那种从伤心、悔恨到撕心裂肺地哭泣,不是漂亮演员在荧幕里精致的抹泪, 郝蕾可以完全带入角色,让观众一同心碎。
《八角亭谜雾》有人质疑郝蕾胖。
但这个角色本身设定 " 一个和家庭有隔阂的中年女性 "。
玄珠十八岁就离家,在深圳的外贸加工厂做了厂妹,白天打工,晚上读夜校,努力拿下了自考文凭,从打样员做到了主管品控的总监。
郝蕾饰演的不就是这样一个骨子里自卑但外表强势的形象吗?
在《听见她说》里,郝蕾扮演了一个文化学历不高,长期遭受家暴,又在丈夫的葬礼笑出声的妇女。
她倚靠在沙发里,短丝袜的松紧勒进肉里,脚踝处多了点凹凸,让双腿显得更加浮肿。
这非常的不女演员,但却让观众觉得非常的真实。
当她捂住嘴巴哭泣时,露出的红色指甲油斑驳脱落。
人物的灵魂在细节处得以绽放。
这不禁让人想到《立春》中,要说谁贡献了最好的演技?
一定是蒋雯丽腰上的两道褶子。
所以,演员的胖和丑都不是原罪,形象不贴脸才是。
演员最终是服务于剧情的,而不是单纯服务于美和精致。
这也是为什么郝蕾能够自信地表示:
作为一个女演员,我已经胖成这样了,我还是非常自信地坐在这里,因为我的演技是谁也拿不走的。
被宠坏的明星和被边缘化的演员
在当代演绎界,3 分靠演技,7 分靠吆喝。
我们在热搜里看过了太多的高频夸赞—— " 演技炸裂 ":
皱眉抿嘴是隐忍不发的炸裂;又哭又笑是疯批美人的炸裂;放声大笑嚎啕大哭是释放的炸裂;马金涛式怒吼咆哮也是炸裂……
这会让老戏骨们笑出声来,感叹时代真的变了。
在一档演技竞技综艺《导演请指教》中,点赞最高的一条短评是:这大概就是中国电影的末日了吧。
" 炸裂 " 这样的 " 彩虹屁 " 来对标好的表演,就像郝蕾所言 " 因为那是表演系学生大学二年级就该做到的事 "。
理所当然的事硬要褒奖一番,才是行业的倒退,标准的降级。
一边是老戏骨们的叹息,一边是粉丝的盲目追捧,他们甘愿匍匐在那种自我营造光芒下。
于是,即使近期的一个明星塌房塌得不能再塌了,依旧有人愿意花钱买单,回收签名照。
即使粉丝已经事先知道某些没有被曝光的事情,也要守着那虚无的信仰,继续把他们推向 " 圣坛 "。
直到高楼塌,留下一地鸡毛。
多少有点 " 慈母多败儿 " 的味道。
纸醉金迷下,多少流量明星早就没了对演技的敬畏,失去了真诚的能力。
就像郝蕾被问到 " 为什么演烂片 " 时说的那样:如果要质问演员的话,先质问行业,再去质问某一个人的选择。
整个行业浮躁、烂片百出的情况下,郝蕾们所代表的专业已经被边缘化了。
于是,艺术总监可以是郑爽,编剧可以是张翰 ......
说不唏嘘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