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就可以发现,徐老怪其实一定程度上鄙视了许仙这种儒教理念,但肯定了他的“老实人”的本分,对佛教则有所保留。
再看妖。

其实白蛇、青蛇是一体两面,青蛇直至最后才领悟到为人的真谛,前面多为“本我”原始生命力的自我驱动,而白蛇则已经轻车熟路地成为了夹杂了打磨后的“自我”呈现,看似更加贴近于人,实则没了对未知好奇的赤子之心。
在这样的设定下,代表了佛性的法海实际上是一种“超我“的绝佳诠释。
本我、自我、超我... ... 原来《青蛇》就是一部包裹了故事的心理分析片。
青蛇始终都在模仿白蛇,就像是一个刚刚出世孩子,她在姐姐言传身教下产生了对“成为人”的迫切向往。

那么,什么是人,什么是妖。
最终,青蛇才懂得。

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感情。
人生如此
浮生如此
缘生缘死
谁知?谁知?
情始情终
情真情痴
何许?何处?
情之至
正因为有了深刻的感情,才能体验到人间的所有欢愉与苦楚,于是有了“都说人间有情,难道妖就无情么?”的结语,青蛇也留下了眼泪。
此时,人、妖难辨。
这样,我们才能在上述黄霑的《人生》里找到为人的共鸣与感悟。
有道是:
世间一切,因缘际会;人生是缘,因缘生情;
人有生死,缘起缘灭;淼淼红尘,一切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