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只能将老父的尸体藏起来,靠领取养老金,躲在阴沟里过活。
不过吊诡的是——
这样一个嗜博成性、懦弱无能、害人害己的角色,却让人恨不起来,甚至还有些许的怜悯。
为什么?
袁午身上藏着这代年轻人的恐惧——
害怕成为和他一样无能啃老,且不被社会价值体系承认的人。
正因为害怕被排除在社会评价标准之外,所以年轻人都拼了命地想活成 " 标准 " 的模板。
什么是标准的模版?
母亲去世前,袁午的人生就是一个小镇做题家的标准模版。
再有,《二十不惑 2》里姜小果的经历,也是普通人一直努力攀登的标准人生范式。
读书时她一直是学霸,大学学的是热门的金融专业,大四开始实习,毕业后进的是赚钱的投行。
每一步选择都符合实际、实用,效益最大化。
或许习惯了在竞争中拼杀,工作中的她也是一种紧绷的状态。
下班当着同事的面,跟闺蜜打电话,要约着去干饭、搓澡、看电影、喝酒、蹦迪 ……
同事一走,立马跟闺蜜坦白 " 一个都安排不上了,我还得加班 "。
对自己的认知很清晰。
我们学霸都这样
表面不努力,背后狂使劲儿啊
撞见其他同事跟领导一起健身回来,连忙也约着领导一起打羽毛球。
打完球,领导夸她 " 你打球很认真,也有杀气,体能也好 "。
姜小果忙不迭接上一句:
我工作打球都这样
时刻不忘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如此疲于奔命,就为了——
升职加薪,早日买房。
那个坐落在城市郊区的样板房,被姜小果当作 " 梦中情房 ",看了一遍又一遍。
梦想多指 " 诗和远方 ",而姜小果的梦想是背上房贷。
首付 100 万,月供八千,一共还 30 年。
在大城市打工的她,不过想有个安身之所,每天回家后,可以坐在大沙发上,看无聊的综艺,不用考虑房租,不用担心搬家。
家里可以铺个大地毯,姐妹们全都叫过来,在自己的地盘,想怎么造就怎么造。
你甚至都不忍对姜小果说一句:这算什么梦想?
对动荡、漂泊的年轻一代来说,当在外面受到打击、嘲弄、满身疲惫时,能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地方栖息,庇护尊严,是内心最大的慰藉。
与其说姜小果在追求世俗的成功,不如说,她在追求更高的 " 确定性 "。
在社会评价标准里,普通学子似乎只剩下一条路可走——升学、上班、结婚、买房、生子。
在这种情况下,成绩好总比成绩差的选择多,去大公司总比去小公司稳定,成为国家的人,总比为企业卖命扛风险。
于是这几年,数以千万计的人纷纷投入到考研考公考编的大潮中去。
种种现象都透露出一个令人惊惧又无可奈何的信息——
在确定性变得越来越匮乏的当下,追求稳定,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是一种幸福的生活。
就连孟川在《脱口秀大会 5》上调侃 " 考公热 ",都让观众笑中带着心酸。
我说,考公务员是为了稳定吗
考公务员不是为了,为人民服务吗
我爸说,对,到了面试的时候,你就这么说
考研同样如此。
那些二战三战考研的人,是热爱学术吗?
更多的是为了缓冲就业压力,或者提升考公考编的竞争力。
据粗略统计,豆瓣上共有 1644 个考研小组,最大的组有 40 多万人。
有的组名起得让人胆战心惊," 不考上研我就会死 "" 今天被考研逼疯了吗 "" 考研三战 "" 大龄青年考研部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