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说,最能符合打工人日常的,还得给《黑夜里的脆弱》挑大拇哥。
看的时候,简直就是 " 三省吾身 ":
" 这不是我想说的话吗;这不是我想骂老板的话吗;这不是一关灯就陷入 emo 的我吗?"
《黑夜里的脆弱》里,编剧宇轩就是根据在夜里的一次小情绪,作为爆发点。
白天,我们得积极向上,成为一个 " 正常人 "。
但,到了晚上,在黑夜里,我们才能真正卸下防备,把自己还给 " 自己 "。
所以,通过放大这样的一个情绪,便设定了故事的场景——
" 如果一个人,看到黑色的东西就会陷入 emo,会如何。"
将郭耘奇饰演的这个 30 岁 " 加班族 ",放入了一个夸张模式中。
他的情绪只有两个开关,极端快乐,极端悲伤。
这样的融合之下,便出现了这样非常好的喜剧效果。
比如,看到手机黑屏。
emo 了。
蹲久了站起来,猛了。
眼前一黑。
又 emo 了。
故事设定好,演员们演得也好,互相一开一合,都有自己节奏的。
不多剧透,就给看个小细节。
灯光下,郭哥一手撑着腰,一手拿着水杯,精力充沛的样子。
一关灯,整个人也垮了,背都驼了,连胳臂肘都往下掉。
在表情控制上也要做到完全的松弛。
一秒钟切换,无压力。
这也是今晚,让人觉得 " 笑中带泪 " 的作品。
并非是喜剧作品不能有深度,也不是它带不来感动。
而是,在好的作品里,它的眼泪也不是故意用技巧煽出来的。
它的点到为止,轻轻一 " 劈 ",就走到观众的心坎里了。
这感觉自然也就来了。
03
" 还得是它 "
在节目的开场,马东说这一年他们什么也没干,就是在筹备《喜剧大赛 2》。
经历了海选又海选。
终于,又一次将天南海北的喜剧人聚集在里一起。
为什么还要一年年做这样的喜剧?
首先,它是在正视喜剧内容创作。
在每一个喜剧作品开头的介绍里,都有三行介绍:演员、编剧、舞台指导。
它得有编剧,懂内容创作;它得要舞台指导,懂肢体动作和站位,最后它还需要演员的演技。
在评价这些喜剧作品的优劣时,评委们也都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举个例子,在《虎父无犬子》里,刘旸、松天硕、宇文秋实三人组合就恰好能说明喜剧创作是需要搭建 " 铁三角 " 的。
常年做喜剧脱口秀的刘旸,根据自己在新东方的经验,写出了剧本。
松天硕,是上一届冠军组合蒋龙张弛背后的男人,他们的表演指导。
同时也是 " 三板大斧子 " 社团的御用 " 导演 "。
而宇文秋实又是话剧演员,演技方面自然也没有问题。
每一个环节都是牢不可破。
所以,作为开场的表演,能有评委的全票通过,直接晋级也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喜剧作品的正确解题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