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电影为什么不好笑了在线观看 喜剧电影为什么搞笑 为什么现在的喜剧不好笑 笑到不行的喜剧电影喜剧电影为什么不好笑了?
同时,如前所述,观众在获取幽默的渠道上已经越来越丰富,而电影在此情况下的比较优势在于——它是长篇、可视化的。
因此,电影更有优势的喜剧呈现方式,或许是一些需要强情节、高概念的幽默,而不再是从前那些简单的语言幽默。比如《夏洛特烦恼》讲述的 " 穿越到过去你会做什么 "、《西虹市首富》讲述的 " 突然暴富你会怎么花钱 ",这些强设定下具有不小展开空间的喜剧故事,是诸如短视频这类碎片化的媒介所无法承载的幽默。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差异化优势,让喜剧电影在单纯的喜剧段落之外,一定程度上也有了融合新类型或深刻主题的必要性。因为它或许能让喜剧电影在茫茫的 " 段子海洋 " 中脱颖而出,给予观众不一样的体验,才能有一个不得不进影院看它的理由。
" 喜剧 +" 为何受困
" 哭片 " 本身也有庞大的受众," 又哭又笑 " 并不是 " 原罪 "。
但 " 不好笑 " 之所以会成为许多喜剧电影的普遍性差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电影映前营销带来的预期错位。
一些本身就不是纯喜剧的影片,在营销阶段过度放大自身的喜剧定位,而对于 " 泪 " 的部分语焉不详,导致那些抱着 " 乐呵一下 " 心态的观众踏进了影院,但却遭遇了预期之外的哭片,因此才产生差评。
以《哥,你好》为例,上映前的预告片中剪辑的素材基本都是喜剧段落,打出的标语是 " 笑迎中秋,快乐久久 "。而到了上映 6 天后,才开始发布带有泪点段落的素材,标语变成了 " 笑泪齐飞,感动热映 "。
对于电影营销来说,主打喜剧牌不难理解,尤其是在演员阵容基本以喜剧演员为主的情况下,喜剧作为市场上经久不衰的卖座类型,是一张能圈定更多受众的 " 安全牌 "。但一旦与部分观众 " 从头笑到尾 " 的预期不符,导致口碑下滑,则势必会影响后续的票房走势。一增一减之下,这一惯性思维就未必是正确的选择。
据业内人士分析,如果片方对自己影片质量信心不足,那么利用喜剧的招牌吃第一波进场观众的红利或许是利益最大化;但如果片方对自己影片质量有十足信心,那么还是结合影片的实际情况对观众坦诚相待,尽可能避免错误预期带来的差评,才更利于长线收益。
但话说回来,观众对观影预期之外的体验,也未必完全是排斥的。严格来说,《夏洛特烦恼》的结局也有煽情段落,但却没有遭到观众的大规模反感,这说明,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电影质量本身是否过硬。
而目前国内喜剧电影在创作端的人才匮乏,是其难以突破瓶颈的首要困境。
一方面,形成 " 招牌 " 的新锐喜剧导演和喜剧编剧非常有限。《疯狂的石头》和《泰囧》都带红了两位知名导演,但《夏洛特烦恼》和《西虹市首富》的导演闫飞、彭大魔,在大众认知度上趋近于无。
这也是麻花喜剧进入市场之后的一大趋势,由于麻花系作品发源于话剧剧场,集体创作模式成熟,工业化程度高且导演个人风格较弱,因此难以像过去的喜剧风潮一样形成突出的创作者品牌。
大众能记住的,往往只剩下谐星。相比其他类型,在喜剧中,演员在各个阶段的作用和影响力都更大。
在创作时,很多具体笑点的营造其实来自于喜剧演员的想法,而非编剧之功。以《独行月球》为例,导演、编剧张吃鱼此前曾告诉毒眸," 腾哥的创作能力和喜剧表演经验比我丰富太多了,在即兴表演这方面他肯定是顶尖的,所以每次到现场我只需要把情境给腾哥就好。" 比如炸门的那场戏,技术手段上只是 " 轰一炮 "" 衣服飞了 ",剩下的设计全是沈腾自己创作出来的。
在拍摄时,相同的喜剧段落由不同的喜剧演员来表演,效果可能截然不同。" 含腾量 " 这一词能在观众群体中兴起,便充分地说明了沈腾长期以来优秀的个人表演在观众心中沉淀下来了品牌,甚至常有观众表示," 一看见沈腾那张脸我就想笑。"
在宣发时,喜剧演员的脸也是喜剧片最好的广告。相比其他类型片,喜剧或许是与演员绑定得最为紧密的类型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