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到现在,我们见证了许多老艺术家的离开。
比如不久前去世的词作家乔羽,由他创作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难忘今宵》等,都是传唱至今的不朽经典。

不仅是音乐,乔羽和电影也有很深的缘分,他的很多经典作品都是为电影创作的歌曲,比如1960年的音乐片《刘三姐》,剧本就是出自乔羽之手。
影片上映后在国内外都深受欢迎,特别是主题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琅琅上口,至今仍回荡在不少观众的脑海中。

01、乔羽改写唱词,12天极限写完剧本
1959年,为了迎接国庆十周年,全国各地都积极开展文艺,其中广西的彩调剧《刘三姐》以当地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为主角,在当地深受欢迎。
恰好当时乔羽在广西采风,听到《刘三姐》后非常喜欢,还找来《平原游击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片的导演苏里,拉着他又看了一遍。

苏里看完后发现,个性鲜明的刘三姐用唱山歌的方式和地主斗智斗勇,带领老百姓反抗地主压迫,无论从人物形象还是主题都很适合改编成一部音乐片。
那几年也正是新中国音乐歌舞片最红火的时候,《五朵金花》《阿诗玛》等片深受观众喜欢,在国际上也大放异彩。

但让苏里有些失望的是,这部戏里的唱词乍听起来挺有意思,但细细品味却很陈旧老气,没什么内涵。
但对作词功底深厚的乔羽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他把唱词和具体的情境相结合进行了重新创作。
比如片中那句“上河呀涨水水推沙,下河鱼儿呀摇尾巴”,配合山清水秀、鸟儿捕鱼的画面,把整个水乡的意境烘托得淋漓尽致。

两人准备把《刘三姐》改编成电影的计划也得到了长春电影厂的认可,紧接着正式立项开始制作,广西政府还特意邀请剧组去当地实景拍摄。
确定拍摄后,乔羽马上就投入到剧本创作,为了赶上“建国十周年”的节点,乔羽不分昼夜花了12天时间,完成了剧本创作。
他还请来曾为《冰山上的来客》《马兰花开》《五朵金花》等片作曲的作曲家雷振邦,让他为片中的唱词作曲。

为了贴合电影中广西地区的民族风情,雷振邦跑遍了广西的山山水水,在各种民歌民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最终才有了“山美水美歌也美”的《刘三姐》。
虽然影片最后还是没能赶上建国十周年,但这也给了剧组时间去慢慢打磨这部作品。

02、选演员困难重重,黄婉秋因年龄小差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