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也得下凡。
文|澄田花苗
编辑|赵普通
做演员三十多年,周迅迎来了自己演得最差的角色:领笑员。
在第五季《脱口秀大会》里,周迅的 " 不笑 "、忘记拍灯、说不出专业又漂亮的话,都成了她遭到汹涌吐槽的理由。网友们用 " 啥与众不同啊,就是没文化啊 " 来评价领笑员周迅的综艺表现,说她既不食人间烟火又头脑空空。
周迅忘记拍灯
主演过《大明宫词》《苏州河》《如果 · 爱》《李米的猜想》等多部优质影视作品,多个影后荣誉在身——似乎在大众的认知里,这样的女演员就必定是 " 有文化 "、表达力和共情力强大的,所以接受不了周迅在综艺节目上那些不合时宜的瞬间。
演技好和有文化,并不能划等号。在《圆桌派》里,周迅亲口说自己买了很多书但都没看,《GQ 报道》也曾在文章里提到,工作人员展示墙上贴着的书单 " 都是迅姐推荐的 ",而周迅本人则瞪大眼睛说书单不是她的," 我要是有书单了,那我真的是变成了另外一个周迅 "。
上世纪末,刚出道没多久的周迅,也曾因为中专学历、非科班出身而遭受过争议,她拿回大众认可的方式就是靠灵动的表演和让人记忆深刻的角色。在很多报道中,都有与周迅共事过的人评价她 " 话很少 "" 不依靠表演理论 " ——作为职业演员,周迅的表达不在嘴,而在角色里。
《李米的猜想》
" 仙女 " 跌落人间,演员周迅成为领笑员的 " 滑铁卢 " 背后,其实是一位已经四十八岁的女演员的窘迫,毕竟在当下的影视行业,可以让周迅 " 借角色说话 " 的机会实在太少了。
跟着感觉走
在节目《表演者言》里,周迅说她从拍戏到现在都很少文字上的准备," 看了我也不大记得 ",进入角色的方式主要是靠感觉。
感觉是一个太抽象的词,对理论型的演员来说,感觉是不可信任的,因为感觉随时会消失,而方法是固定且有安全感的。但对周迅来说,感觉或许是最可以依赖的东西。
父亲是电影院的放映员,周迅三岁就开始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上学的时候她喜欢唱歌跳舞,是班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初中毕业后周迅没有继续应试教育,选择去艺校学跳舞。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墙上都挂着由一张张美女的脸组成的挂历,才十几岁的周迅就是其中之一。
右一为小周迅
也是因为在挂历上的露脸,周迅被谢铁骊导演选中,到北京拍摄电影《古墓荒斋》,从此踏进了演艺圈。但那时的周迅还不懂什么是表演,她的梦想似乎与音乐关系更大:1993 年,十九岁的周迅在北京的酒吧当驻唱歌手,一晚上唱三首歌能赚 150 元,比同酒吧的其他歌手赚得都要多。周迅频繁地在不同的饭店、迪厅唱歌,带着成为摇滚乐队主唱的梦想,沉浸在摇滚乐带来的自由里。
靠着唱歌,周迅被陈凯歌发现,带她去试《风月》的戏,那场戏的台词是 " 女人比姑娘漂亮 "。没有人指导,周迅说这句词的时候留下了眼泪,在后来的公开报道里,周迅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在那时落泪。
虽然因为年纪太小,周迅没有担当电影的主角,但待在剧组的日子,她对于表演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主角巩俐的一场用手退麻将的戏让周迅记忆深刻,她突然发现,原来手也是会演戏的。
《风月》
尽管《风月》没有大火,但回到酒吧继续唱歌的周迅,又被彼时正在准备拍摄《苏州河》的导演娄烨看到。在娄烨的眼里,电影的主角美美和牡丹的结合体就是周迅:既成熟又得是小女孩。在《苏州河》里,周迅唱歌,娄烨拍,拍着拍着周迅就开始哭——
不需要学习表演,周迅只要做自己,感受那些周迅会有的感受,就是最适合角色的表演方式。
很多天赋型的女演员都是如此,那些让她们功成名就的角色并不是靠后天学习、锻炼,而是,当被导演找到的那一刻起,角色就像是为她们量身打造好了一样,只要做自己,就能完成一次酣畅淋漓的表演,周迅便是这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