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估计永远也听不懂李杨导演那句," 电影所批判的东西,并不是去抹黑,只是说给你带来一种警觉,让你知道这世上有好人也有坏人 ","《盲山》出来了之后,就改变了很多人,甚至自己村里的人。"
说《隐入尘烟》抹黑扶贫的这些人,是自以为在唱赞歌,其实就是 " 何不食肉糜 ",压根不了解我们这个复杂的国家。我们这个国家,人太多,事情太杂,总有你看不到的角落存在。
前年,还有位大领导,在回答中美记者问时讲," 中国人均年收入 3 万,但有 6 亿人月收入 1000 元 "," 低保、失业保障、特困救助等人员大概一年 6000 万人左右 "。恐怕这个数字,这些人更不会理解,这就是现实。
何况,《隐入尘烟》书写的是,2011 年甘肃偏远农村的故事,是十年前的故事背景。财经信息披露里,过去十年,我们国家的人均 GDP 翻了一倍,透过这个数字,我们也能看到十年前的光景。
真关心扶贫,看完这部片子,难道第一时间不应该是感慨扶贫的必要性吗?
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影片的结尾改成马有铁自杀一段时间后,更精准的扶贫工作覆盖到了他所在村落,本应给他的补助还是晚了一步,戏剧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还能展示出扶贫工作的迫切性。
马有铁和曹桂英的存在,不仅不会抹黑扶贫工作,反而解释了为什么国家会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去扶贫。
《隐入尘烟》拍出了中国农民真实的困境,他们不像城市的居民,有社保为人生兜底。他们中很多人仍生活了贫困的边缘。
我们的影视剧,很少讲述那 6 亿人月入 1000 元的生活,更少拍那 6000 万人的故事。在文化市场上,他们是失语的,几乎发不出声音。所以,《隐入尘烟》出来之后,才会受到如此之多的关注和好评。
现在很多城市人理解不了国家的扶贫政策,《隐入尘烟》不就是一本非常完美的教科书吗?可以用来告诉大家,在偏远的农村,曾有很多人挣扎的贫困边缘,现在也还有,这就是为何国家一直在大力扶贫,想要托起他们生活的原因。
很多人总怕西方人瞧不上自己,却不知抬头看看世界。现在中美为何摩擦,归根到底不还是我们国家经济体量跃升世界第二,威胁美国霸主地位。现在西方哪个发达国家搞选举不打中国威胁牌,以构建想象的共同体?
看见真实,比敏感的自尊更可贵。
内容市场需要繁荣,就得先学会包容,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主旋律片子要拍要播,商业片也不该扔掉,艺术片同样要支持。上层的幸福生活有描述,中产有声音,底层困境也得有人聚焦。
这几年的舆论场情绪完全对立分化了,哪里有绝对安全,不引发争议的内容。如果有争议就下架撤档,这样以后谁敢搞创作,谁还敢投资影视剧,从事内容产业的人还有饭吃吗?
内容市场的消费需求一直都在,国内市场不能完成优质供给,只会给国际资本们进军中国市场、收割中国用户的机会。奈飞们用户规模陷入瓶颈,增长下滑,正在发愁如何打开亚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