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以 TVB 和亚视为首的港圈,明星的薪水酬劳实在过于接地气。
三年疫情,很多影视剧制作削减预算,剧组停工,大批港星失业。
甚至不少眼熟的知名实力配角,要靠做做服务员、卖保险、当货车司机……这种体力劳动才能维持生计,勉强养家糊口。
而内地明星们则活得滋润太多了。
所以内地有机会,有工开,大批港星举家 " 北漂 " 也很正常:
毕竟恰饭嘛,不寒碜。
卑微打工的港星,
和被宠坏的内地流量。
前文提到:审美水平与优质人才的集聚有关,人才的集聚与地区经济水平有关……
但有时候,钱多虽然能吸引来足够多的人,但未必就一定能交出足够好的作品。
与其说这是钱的问题,不如说是态度问题——
对待专业的态度,对待人才的态度,对待文艺的态度。
出过无数佳作的 TVB,对艺人,对物料,对布景可以称得上 " 抠搜 ":
古装剧布景塑料简陋,说是寒酸也不为过;N 部现代豪门宅斗,租用同一套白色别墅;一套戏服礼服换着不同的艺人在不同的剧里,时隔数年还在反反复复地拍……
但这并不妨碍 TVB 出品了那么多的精品。
而反观内地影视圈,那些声称动辄几个亿的大投资大制作,大部分片酬全进流量明星的片酬、华而不实的布景、衣妆里;
少部分则在创作成本上极尽挤兑、在幕后无数工作人员的待遇里百般压榨。
这种只讲咖位和流量,无视艺术质量和专业能力的偏向性,是流量资本时代的集体豪赌:
最后流量骤富,粉丝狂欢;作品扑街,观众哭了。
图源:水印
香港艺人和内地明星的区别有多大?
老牌港星刘德华、刘青云、周润发如何敬业亲民,不耍大牌没有架子……那些就不说了。
比如最近被嘲到体无完肤的 " 霸总 " 张翰,带着他在全网炮轰中播完的《西八区的东西们》灰头土脸地下线。
他当年的黑历史被一一扒出:
撇开自恋油腻不谈,出道十几年迄今仍然只有一部《一起来看流星雨》代表作(如果这样算的话)的他,在拍戏一个坐于马背上的简单戏份,面对导演 " 再来一条 " 的指令,居然能傲气地拒绝拍摄,要求替身代替。
拿着天价片酬却如此沾轻怕重,但导演忙不迭地讨好应允,卑微得丝毫没有话语权。
曾拍出《金枝欲孽》、《心战》等作品的 TVB 金牌监制戚其义,曾与张翰有合作,计划拍摄以邵逸夫为原型的影视剧《传奇大亨》。
最后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戚其义中途撤出。
后来在一次采访里,戚其义暗指大陆拍摄环境混乱。
他表示内地常出现演员对作品过多干涉的情况,甚至开不开戏都由演员决定,导演没有决策权,这种情况在香港几乎是不会存在的。
这就是香港艺人和内地明星的区别:带着觉悟兢兢业业打工的香港明星,和被资本和粉丝宠坏的内地流量们。
内地流量明星们,人手一件 " 皇帝的新衣 ",投资方夸着,粉丝们捧着,路人敢怒不敢言,观众屡屡交智商税,这种畸形的溺爱造就了他们的娇气和敷衍。
如果港圈的沉寂尚且能推脱说是资本撤退,人才流失;
那么今天内地娱乐圈:乌烟瘴气的翻车事故和价值观恶臭的烂片频出,又能怪得了谁呢?
不尊重明确分工,不重视剧本打磨,轻蔑台前幕后的专业人士,实力演员得不到重用,放任流量继续作威作福……
劣币驱逐良币的文艺创作环境,只能继续给观众喂 shit。
是时候有人撕掉 " 皇帝的新衣 ",用评论和分数告诉他们真相了。
比起到处哭穷卖惨,内地明星和制作方更应该放下的,是内心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