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刺秦》当年,也不受国内观众待见,片子由日本和中国合拍,最早也是在日本以《始皇帝暗杀》为名率先公映。
因此,影片也有多个剪辑版本,按照故事顺序剪辑的日本版、分了五章节的国际版,两个版本几乎可以说是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
影片在日本被奉为杰作,又在戛纳拿了技术奖,让陈凯歌信心倍增,然而在国内公映后,却没得到认可。
国内的观众接受不了与 " 千古一帝 " 形象迥异的嬴政、也不理解虚构出赵女、更不理解荆轲穿着红色薄纱上殿,巨大的风格反差也与传统历史片相差甚大。
于是《刺秦》带着陈凯歌的勃勃野心沉了下去,再也没起来过。
他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理想主义破灭了。
后来,在或粗制滥造的服化、或颂圣文般主题表达的狂轰滥炸下,《刺秦》对先秦时代的描摹、戏谑诡谲的风格,反而营造出生猛而古朴的癫狂感。
越来越多的观众,意识到影片的价值,也渐渐肯定了《刺秦》的优秀。
特别是影片对嬴政的塑造,没有吹捧所谓功业,而是本着人性,塑造了一个精神被先祖遗训把控的阴谋家、野心家,一个擅长用暴力掩饰内心空洞、权力无人可控制的暴君。
观众就是赵女,被这样一个君王欺骗,又被血腥的现实激醒。
电影是虚构的,但历史上的残暴是真实的。
所谓大秦帝国,不过存续了十四年,在残暴无道的统治下,普通人无法再陪嬴政一起演这出大秦长歌。
由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掀起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嬴政的谎言。
暴政,永远没什么 " 利在千秋 ",只有 " 恶在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