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资料显示,抗战时期,它累积生产了手榴弹 58 万枚、迫击炮 2500 门、炮弹 26 万发、" 八一式马步枪 " 上万支,有力保障了前线部队作战。
看起来还挺牛?
在当时,生产一枚手榴弹就需要 1-2 两生铁,生产一只地雷需 3-5 斤生铁。
打仗,除了打人命,更是打工业。
因为冶炼钢铁产能不够,那时八路军很多只能以缴获的弹壳、钢盔(对,士兵连钢盔都没法保证),扒来的铁轨来作为原材料,甚至依靠百姓支援的生活用具来补充。
很多时候士兵的弹药都装不满一弹夹。
剩下缺口只能拿人命去填。
而对应的是,据《鞍山志 • 鞍钢卷》记载:"1935 年— 1945 年,昭和制钢所及满洲制铁会社鞍山工厂累计生产生铁 905.6 万吨、钢 547.4 万吨、钢材 327.8 万吨。"
仅这一个厂,几乎超过当时中国其他所有钢铁厂的产量。
如果这个钢铁厂当时在中国人手里,可以提高我军多少的战力,减少多少的流血牺牲 ……
这还只是军用。
民用需求更是天文数字。
战争结束,无数被打烂的城市建筑,铁路交通亟待修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具,工农业生产工具 ……
全都离不开钢铁。
这就是为什么 1948 年辽沈战役刚结束不到一个月,鞍钢的重建就提上了日程。
恢复生产,就是新中国最急迫要攻下的那个 " 山头 "。
所以鞍钢重建的光荣事迹,哪怕现代人不熟悉,在当年 ,是足以写入共和国工业史的篇章。
1948 年底开始筹备,仅仅半年,1949 年 6 月 27 日,就修好了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
对,当时共和国都还没建立,属于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就已经开始工作了。
而这其中涌现的劳动模范,感人事迹,数不胜数。
电影着重写了两个典型人物。
一个,老师父孟泰(林永健 饰)。
半辈子都在钢铁厂的老工人,对工厂的停产十分痛心。通过他搜集各种停工时期的废弃材料和工业零备件,极大地降低了修复钢铁厂高炉的成本。
而这些存储材料零备件的地方,就是后来著名的 " 孟泰仓库 ",电影里真实地还原了这一幕。
演员林永健为了还原孟泰的形象,在剧组里每天都练习唐山话,只是为了让 " 孟泰长到了自己身上 "。
另一个,年轻技术大拿,王崇伦(李沛恩 饰)。
十几岁进钢厂,从学徒工干起,潜心钻研技术,终于在重建后获得了发挥才能的机会。
之后多年帮助车间攻关、革新各种新技术,成为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技术工人的代表。
尤其是电影中展现的,他为抗美援朝生产飞机副油箱拉杆的工作付出的努力。
是的。
中国的钢铁工业重建之后的第一次大考,就是近在眼前的抗美援朝。
在不少人的认知里。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顽强战斗意志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
邱少云,黄继光 ……
但在真实的战场上,除了战斗意志,更需要的是物质保障。
从苏联进口的大量武器弹药,来自全社会的民用物资支援,来自整个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供给,让志愿军成为当时装备最好、后勤最足的中国军队。
这才能跟当时世界最强的美国打得五五开。
这其中,虽然初生的中国钢铁工业还不足以承担战争的全部消耗,但也在发挥着自己的能力。
举个例子。
众所周知,志愿军土木作业天下无双,在缺乏制空权和充足火力的初期,靠着土木工事,挡住了敌人无数的炮弹倾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