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中一个关键工具,军镐,就是彼时钢厂的得意产品。
靠着 " 旋转串铸法 " 的发明,仅到 1951 年底,鞍钢就拿出了 36 万把军镐,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前线。
这部电影,就是对当时在一线生产,拼命钻研技术提高产能的工人们的一次呈现。
电影里有一个设计。
本片虚构的人物,钢厂厂长赵铁池,在后边为新中国生产了一枚金属国徽,挂在了天安门城楼。
真实的历史上。
第一枚金属国徽,是由同样在东北的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那是 1951 年。
这里对应的情节就是,这些从鞍钢走出去的钢铁人。
开始把工业的火种,一步步带向更远的地方。
再回望电影的内容。
因此,与其说《钢铁意志》只是在讲重建鞍钢的故事。
不如说,它借着鞍钢,借着赵铁池,致敬的是整个初生的新中国钢铁工业。
更是被每个国人细心呵护着的希望。
03
最后,还是回到片名。
钢铁的故事基本结束。
Sir 想说,这部电影真正的重点,其实是后边两个字。
意志。
是咬牙坚持,矢志不渝,发奋图强的那种?
不。
那段历史真正的底色,绝非宏大的。
而是人,具体来说。
赵铁池。
他身上,藏着一个大时代转型的隐喻。
作为一名战斗英雄,他被临时委任为钢厂厂长时,是困惑、是不耐烦。
打了一辈子,在大部队入关作战,战友们都南下、渡江,扫清国名党反动派去的时候。
自己却被按在了鞍山,要主持钢厂的重建。
换谁都不甘心。
所以注意他一上来的工作方式。
是带着大家喊口号,是立军令状,是对科学知识嗤之以鼻。
当着钢厂厂长,却连化学式都不认识,只会天天请示上级,想回部队。
然而大背景在面前摆着。
全国解放,百废待兴,军事作战逐步让位工业生产。
所以所谓的 " 钢铁意志 ",体现在具体的人身上。
不是无坚不摧。
恰恰是更残酷更艰难的——
破与立。
电影里有过一个桥段:
赵厂长的领导不知如何激发起此人的干劲,毕竟他眼里全是打仗。
此时韩雪饰演的工程师孙雪飞一语惊醒领导。
她说:
你得让他看见 " 山头 " 在哪。
什么意思?
这是战争带给他的惯性:
打掉敌人是说一不二的任务,所以需要一个个 " 山头 ",当做心里的 " 盼头 "。
然而。
干掉自己这件事,却是一辈子的修炼。
尽管绕了许多弯路。
最后,赵铁池终于看见那个 " 山头 " ——他自己。
于是开始钻研技术,开始常驻一线,开始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熬夜。
到后边,他甚至为新技术而骄傲,为自己钢铁人的身份自豪,带着自己的知识走向全国支援地方 ……
电影为此还设计了三个时间点,写他的一步步转变。
1948,1951,1953。
这是过渡时期的节点,标志中国开始从战争时期,过渡到建设时期,时代的弄潮儿,要从军人,逐渐变成工人。
对于中国这个数千年农业社会历史的国家,1953(一五计划开始的时间),是我们第一次作出主动向工业社会迈进的决定。
每一次革新都会激起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