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为捞钱拍烂片,是明知故犯。
无流量艺人为谋生存拍烂片,是无奈之举。
那么,许多有实力的一线艺人是否知道自己拍的是烂片呢?
几年前,《澳门风云 3》上映,刷新系列最低分。
也令人惊觉,发哥这些年确实已拍了许多烂片。
他本人也曾自嘲道,90% 的作品都是烂片。
但同时直言不讳,90% 的戏都是「不得不拍」。
戏本身的质量水平固然重要,但他也需要考虑人情世故。
刘德华同样出于人情,接演了雷人科幻大片《未来警察》。
还有一种理由叫做「想尝试」。
2011 年,电影《战国》因「烂」引发激烈骂战。
主演孙红雷随即陷入舆论漩涡。
一方面,天价片酬传言四起。
另一方面,孙红雷在电影中饰演的孙膑一角。
不仅贡献出鬼畜区经典表情包素材。
甚至让电视剧领域鲜尝败绩的他,获颁「最令人失望男演员」头衔。
其实,演员本人对电影品质心知肚明。
他承认《战国》不仅是非常失败且自我的尝试。
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不止演员,跨国巨制却烂出国界的电影《长城》。
也一度成为张艺谋导演的滑铁卢。
事实上,他拿到剧本就知道故事陈旧老套。
而决定接下这个戏,更多是为了别的:
能与最先进的好莱坞工业以及国际影星合作。
同时还可以在全球 150 个国家上映。
排片量跃居全球首位。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这部「烂片」都似乎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
如此看来,从业者对一部作品是不是烂大多心知肚明。
或许出于生存的无奈。
抑或为名为利为人情,不觉得寒碜。
看似理由充分,却都似乎忘记了一件事——
观众才是最后为烂片埋单的受害者。
就像孙红雷出演《战国》,自认是创作。
但也最终意识到观众的信任如若随意辜负。
有朝一日信任耗尽,好感不在。
反噬到的恰恰是演员自身。
而演员的可能性尝试一旦被当成演烂片的借口。
就会酿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讽刺场面。
就像豆瓣 3.3 分的张一山版《鹿鼎记》。
因用力过猛的「猴式表演」让观众体感不适。
但各项反馈似乎并没有起到提醒作用。
观众对一位曾经的好演员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被当成了尬黑。
无独有偶。
林更新主演的《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打着悬疑和缉毒题材的旗号,实则还是注水狗血偶像剧。
观众给出一星差评,却被他怼成不懂欣赏、没认真看剧。
演员的自我探索成为万能借口之后,就会将演烂片当成理所当然。
一边拿着 3 分作品,沉迷捞钱综艺。
一边却说着想要尝试优秀作品而不得。
归根结底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同时,低劣烂片充斥市场也势必造成更封闭的恶性循环。
观众被迫在烂剧与更烂之间做出选择后。
原本的不得已也被错认为宽容。
继而催生出了更多自作聪明的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