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古装偶像剧爆火之后。
流量密码被符号化,低分的原因被忽略。
烂的一面反而逐渐被取巧放大。
套配方批量生产的粗制滥造古偶随之大行其道。
流量演员、雷同人设、多世虐恋桥段全都相差无几。
甚至连海报也都一个样。
片中多数演员也被驯化成了碎片化表演的木偶人。
捞钱蹭流量成了最终目的。
剧集本身的质量反而变得无足轻重。
如此一来,连带着曾经优质的演员也陷入了流量怪圈。
就像郭晓婷在看到观众夸她演技好时,十分无奈地感叹:这有什么用,演技又不能成为自己的优势。
曾是小花中演技代表的杨紫,如今也在古偶中打转。
某种程度也是因为烂片效应带来的恶性循环。
杨紫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
接拍仙侠古偶《青云志》前,自己根本无戏可拍。
而想要有更多机会,就要踏入流量场域之内。
如今杨紫确实部部重磅古偶,跻身顶流之列。
但再无《战长沙》这样,细腻展现乱世之下,家与国,个人与时代关系的优质作品。
让许多观众深感可惜。
如今,演技竟已不再是一个演员的「优势」,何其讽刺。
烂片当道,不仅拉优质演员沉沦。
也给了更多人错觉。
其实,细究起来,张翰前几部剧大都质量不如人意。
但市场反馈却很好。
天雷滚滚的《一起来看流星雨》火成了现象级;
「塘主梗」源头《杉杉来了》也是年度爆款;
同样充斥着辣眼性骚扰桥段的《温暖的弦》收视登顶 ……
明星对效益喜闻乐见,剧方也乐享其成。
除了观众,似乎皆大欢喜。
显然,比起「烂」,剧方更害怕的是「糊」。
仿佛「有热度就不算烂」。
这种错误认知,也催生出《东八区的先生们》这样引起公愤的黑红剧。
爆烂商业片似乎也能捞钱。
就让烂在很多人眼中模糊了界限。
优质作品踪迹难觅,内娱似乎已被烂片攻陷。
实质上,「明星知道自己拍烂片」的讨论背后反映的是整个行业的畸形。
不难发现,演员与行业都深受虚幻的「流量」二字所累。
却又都不停追逐其后。
酿就「明知拍的是烂片还要去演」的无尽悖论。
除此之外,优质剧集的稀缺也能呈现出创作环境的艰难。
张艺谋作为国民知名度极高的实力导演。
在能调动最大化资源的位置,仍然深感好剧本的稀缺。
浮躁的资本与大环境,与耐心细心的好作品创作需求互斥。
让本不应该的烂片,成了常态。
但其实,观众早已对此逆反。
就算是「烂片之王」王晶,也承认:最赚钱的电影,其实都是拍得好的。
他自己的导演生涯就是证明。
《赌神 1&2》《九品芝麻官》《鹿鼎记》……
正是这些评价最高的电影,令王晶刷新了香港票房纪录。
近年口碑最好的《追龙》,同样成为院线黑马。
回顾近阶段内的各类影视作品。
只有企图跳出烂片既定套路的创作者和其作品,才能得到真正的名利双收。
正如前段时间同期播出的三部古偶大戏。
前期《沉香如屑》因为 S+ 的制作评级和顶流配置,开播热度第一。
但剧情遭吐槽套路满满。
后期走势不及口碑更好的《苍兰诀》和《星汉灿烂》。
回过头再看,三部剧的热度基本与评分形成了正比。
古偶老一套,观众已经不爱买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