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待爆 " 与 " 买股 "
新人 " 待爆 " 成为话题,是内娱造星与追星的工业化程度提升的结果。
与 " 待爆咖 " 搭配的概念叫做 " 买股粉 "。不是男粉为王心凌买股票的那种买股,而是将新人视为一支潜力股,提前买入,一旦艺人走红便与有荣焉、显出自己眼光独具,或者进行一些更实际的收割。当年八百站姐齐聚横店拍《皓衣行》,或者为了《左肩有你》不惜跑到东北受冻,都属于 " 买股 " 行为。
有一种说法是,这种风气源自韩娱的 " 红人粉 "。众所周知,偶像相比演员、歌手更加产品化,极度依靠公司的包装推广。新人团体是属于 SM、JYP、YG 三大社还是中小公司,命运是可以预见的不同。并且在偶像产业中,粉丝回血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转手周边赚差价。追红人不仅满足虚荣心,还真有可能大赚一笔,起码不赚不亏。
因此," 买股 " 在追韩团的语境里是成立的。至于这股风如何吹到了内娱,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是 2018 年。这一年出现了偶像选秀与耽改网剧两大造星神器。自此,流量明星无需多么独特的积累,而是可以快速、批量地制造。
最理想的情况是造星配方仅被上游掌握,下游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可惜在互联网时代,这基本不可能。
没出几届,成熟秀粉已经有能力、也有意识通过节目内外的蛛丝马迹辨认谁是皇族、谁又拿了祭天剧本。有人尝试陪后者逆天改命,也有人欣然跟随前者,以获得更加舒适的游戏体验,或者更丰厚的投资回报,也就是 " 买股 "。耽改剧与选秀同理。
虽然选秀与耽改双双止步于 2021 年,但它们培养出的消费者还在,它们的消费者开拓的深度交流阵地——各种豆瓣娱乐小组也还在。没有选秀与耽改可搞," 买股 " 与 " 炒股 " 的对象就变成了广大内娱小生小花。
此外,选秀中的氪金打投活动,也促使内娱粉丝文化朝着更加强调参与、投入、养成的方向发展定型。在全新的星粉关系里,粉丝必然会想要更多,可能是更走心的营业,也可能是对于艺人事业的知情权、话语权。所以那些说 " 演员不用搞这些 " 的,实在是老黄历了。今天的年轻演员,有志于成个 " 星 " 的,真需要。
一个积极的结果是,一批专业化的观众成长起来,越来越不好糊弄。另一方面,黄牛、代拍等灰色追星产业链也逐渐壮大,不仅路透,通告单和剧本都能搞到手。
硬糖君认为," 买股 " 从小众论坛浮上大众层面,与这两年越发猖獗的路透有直接关系。经常是一部剧还在拍摄,已经不断有图片视频将服化造型、演员状态速递给网友。对于偶像剧与偶像剧演员来说,这些已经足以构成一定的判断依据。
90 小花陈都灵今年的 " 升值 ",得益于她在《长月烬明》《狐妖小红娘》《莲花楼》路透中的稳定表现
你直接去问的话,剧组、粉圈与艺人方对路透肯定是抵制为主。但路透为何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客观原因是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下,信息的传播与复制都飞快,根本无从控制。还有一个必须注意的新情况,就是剧集排播的变数越来越大。大剧因为政策变动、艺人出事而延播的情况屡屡发生。剧集空降定档成为常态。如此,营销前置、路透内卷几乎是必然。
对于剧组来说,路透会让观众对正片丧失新鲜感,甚至会令正片陷入 " 诈骗 " 的尴尬(如《一见倾心》)。但对于艺人来说,剧播不播都有大批物料流出供粉丝欣赏、供网友讨论,又何尝不是一种保底的选择。
真的不用播剧?
关于张凌赫的讨论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路人犹犹豫豫地说,他是演员不是爱豆,似乎没有不能谈恋爱的规矩。反而是粉丝直言,他还没有作品,不算演员,不仅眼下离不开能够为其氪金做数据的女友粉,未来播剧也离不开真人 CP 粉。无论如何,谈恋爱都是不智之举。
如果连粉丝都这样 " 明明白白 ",是否意味着这届新人小生的流量化真与作品、与正片表现不再紧密联系?
从张凌赫身上,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