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点老套,枯燥乏味,喜头悲尾,硬上价值。
表达形式也越来越跟不上时代。
就像去年的小品《喜上加喜》,仍旧拿着老掉牙的婆媳矛盾做文章。
其中的男性,仍旧充当着理性、无辜的角色左右调停。
还有小品《休息区的故事》。
内容换汤不换药,还是无理取闹的妻子抱怨工作繁忙的丈夫。
女性仍旧扮演着家庭里那个「没有大局观」的角色。
这种过时的刻板印象,和忽视女性在抗疫中的牺牲行为,让很多网友都觉得不适。
就像电影里,那位临时救场的新人导演说的一样——
春晚已经成了为办而办,为了看而看的存在。
春晚,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
注意这部片的片名,「没」这个字打了一对括弧。
仿佛在暗示,好像有,好像又没有。
片中,的确充满了不少无厘头的采访。
但,也流露出了某种真挚的情怀。
漂泊海外的国人,提起春晚,大多一声叹息。
每到新春佳节,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远方的家人,想到曾经和家人一起看春晚的时光。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晚的好坏也许已经不那么必要。
但春晚的存在,和家人坐在一起的时光,却是最最必要的。
这部影片中打动观众的,也正是这种朴素和真诚。
它粗糙,简陋,业余,不靠谱。
但仍然算是一场春晚。
主持人突然不见了。
没关系。
唱歌跳舞的不是年轻小姐姐。
没关系。
表演前乐器不见了。
没关系。
魔术表演失败了。
没关系。
无论发生怎样意外状况,混乱现场,统统没关系。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但在这些时而倒霉透顶,时而感动落泪的镜头里,观众也看见了自己。
「胖虎」也可以是「虎」。
没有明星,没有隆重的舞台、华丽的灯光,同样也是「有必要」的春晚。
状况百出的舞台,也可以圆满成功。
在这样毫无逻辑的世界里,观众们也终于能从思想的劳累和紧张、严肃的氛围里稍稍喘口气。
不管是电影里为了办春晚焦头烂额还是仍旧坚持的主角们,还是为了这样一部「瞎玩」之作而莫名狂欢的观众们。
也不过是证明了一件事——
对于节日来说,笑和欢乐是如此的「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