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戏没有质感,也达不到数量基准线。
十年前的《怪侠一枝梅》能在30集的剧集里打74场,集均2.45场;
二十年前的《倚天屠龙记》,也能达到集均1.8场。
而当下流量剧,打戏缩水缩到但凡脸皮薄一点都不敢自称"武侠剧"。
图源:up主@轩邈Elias
而即便如此稀少的打戏,也是挂羊头卖狗肉;
与其说是武侠,不如说是开挂。
毕竟真·武侠也难以达到这般毁天灭地的魔法范畴。
武侠,显然已然成为古偶的包装话术,内里都是注水的情爱。
可是,曾经的武侠剧里,酣畅淋漓的打戏,一度是现实与江湖连结的窗口。
毕竟"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武是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底气。
不是简单挥挥手、摆摆姿势,就可以划水过去。
曾经我们的武侠剧,打得有层次且相辅相成。
有的武斗,讲究的是"真"——
或拳拳到肉,赤膊上阵;
或刀光剑影,白刃相接。
虽然因年代久远,布景粗糙,但依然气势逼人。
出拳敛着劲,飞腿带着气,力有千钧重,形似一阵风。
暴力美学,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
有的打戏,着重的是"美"——
招式,翩若惊鸿;
轻功,踏雪无痕。
灵秀丰姿,一带白绸金铃索命。
翩翩公子,一柄折扇百般化用;
还有的打戏,不急不缓,但舍形为求意。
《一代宗师》,不破坏一桌一椅的纤毫之争,暗流汹涌。
《卧虎藏龙》的竹林对峙,虚实难分;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画面中,只觉道隐无名。
武侠,脱胎于民俗文化,独属中国,自有气韵。
而,中式美学需意形兼备——
在这点上,如今确实审美降级。
服化道难看不说,假景假人全靠抠图;
层层滤镜,也在挑战观众的接受底线。
观众:"你自己看看这好看吗?"
实际上,武侠剧有着独特的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