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的高峰期是在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在很多年里,都是一星期播出 5 期。
那么大密集的采访量,疏忽肯定是在所难免,但瑕不能完全掩瑜也是真的。
鲁豫的采访从来不提前跟嘉宾串词儿,录制节目也不带手卡不用提词器,每天几十页的稿子全靠硬记,包括字幕里的错别字,10 个里有 8 个都是她发现的。
采访主持的基本功,是从央视到凤凰卫视,说新闻、做访谈,在一期期的录制中,扎扎实实练出来的。
▲ 1992 年,22 岁的鲁豫在《艺苑风景线》
▲鲁豫在《凤凰早班车》
她在自己书里写过这么一句," 人见人爱的人多半没有那么好,而那些被群嘲、被狂踩的人,似乎也没那么糟。"
人都是一个多面体。
就像我们上次也写了周迅(点此回顾),不太适合当领笑员,但她在脱口秀大会上表现再不好,也不能抹杀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影视演员。
鲁豫在 20 多年的节目中,当然出现了很多次失误和不完美,但不能把人家说得一无是处。
现在大家如果想去了解一个演员,一位名人,或者话题人物,只要是鲁豫采访过的,《鲁豫有约》都一定是绕不过去的重要参考资料,这就是 " 江湖地位 "。
成熟的思维模式,是不要急着对一个人、一件事做出判断,或者下结论。
我最近看了两个历史小故事,还挺感慨的。
一个是凿壁偷光的匡衡。
我们从小都知道,"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晋 · 葛洪《西京杂记》)"
但不知道的是,这位用来激励无数孩子勤学苦读的励志典型,却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贪官。
成年匡衡后来被汉元帝重任,封侯拜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元帝封他为安乐侯,赐他食地三十一万亩。但他太贪,利用郡图的漏洞,私自多占了四万多亩。等到成帝时,被告发 " 专地盗土 ",贬为庶人,病死故乡。
这就变成了另一个讽刺 " 寓言 ":小时候偷光,长大了偷地。
还有一个是李绅。
他写的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无人不知。
可写下这两首《悯农》诗的李绅,本是个心系民生的读书人,却在升官发财之后,过上了纸醉金迷、奢侈糜烂的生活。
史料记载,李绅一餐的耗费经常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家中私妓成群,哪还有什么悯农之心。
刘禹锡受邀参加过他的宴会后,专门写下了著名的《赠李司空妓》来讽刺他。(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由于生活豪奢、为官酷暴、无视民间疾苦,李绅死后被定性为酷吏,剥夺所有荫封,受到 " 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 " 的惩罚。
他的名声太坏了,以至于《全唐诗》干脆把 " 锄禾日当午 " 收录在了晚唐诗人聂夷中的名下。
直到近代,敦煌出土的文献考证,才明确悯农诗就是李绅所作。
是不是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
最后说回鲁豫在脱口秀大会上让人 " 赞叹 " 的功力,我倒没觉得太惊讶。
早在 2015 年底的时候,自媒体刚刚兴起,对行业来说还很小众,鲁豫有约就开始在做一些自媒体创业者的访谈了。这是她一个新闻人的敏感。
我记得她当时做足了准备功课,提出的问题都直奔主题,听说我每天 4 点 45 起床的作息,也直言不讳 "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痛苦的习惯 "。
因为有过这次接触,所以这些年,我一直觉得她的基本功和专业水准都是在线的。
得承认,尽量全面客观地去评价一个人,的确是很难的,因为信息爆炸的时代,也会造成信息的断层和两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