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 @一席
这给齐园长很大的启发。
他决心要让动物在动物园里过得很好,要让西宁野生动物园成为一个 " 不挨骂的动物园 "。
除了前面谈到的救助收养,西野在兽类放归这一方面也在走在前沿。
像这只名叫天线宝宝的猞猁,园区正在对它进行野化训练,准备放归。
被成功救治的雪豹凌蛰,也达到放归野外的标准,这是中国首次戴上卫星定位项圈放归野外。
有个很惊喜的小细节。
放归那天,凌蛰走了一公里后,突然停下——
它回头望向把它放归的人类,转又转身奔向他原本属于的那座雪山。
图源 @中国农业大学
现在的他,就在野外给科研团队打工,卫星项圈向人们传来它的活动轨迹。
图源 @CGTN
放归是有一定的失败几率的。
且不说最近这次的争议,还没成为网红前,也有人恶意曲解过他们的放归行动。
" 你们就故意没想放 ",这种声音肯定有
要想避免被黑有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就是硬放,但是我们自己过不去
图源 @局外人
尽管如此,齐园长和他的团队,还是要花心思干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
为什么?
说到底。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就需要从保护一个的物种开始做起。
就如齐园长说的那样:
现在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救了一只雪豹,未来就能用同样甚至更好的技术和经验,去救 10 只雪豹,5 只荒漠猫,还可以救 30 只普氏原羚等等。
除了救治的本职工作,齐园长也开拓新业务,化身宣传委员。
老实说。
兔狲的爆红,就是齐园长 " 预谋已久 " 的一次 " 策划 "。
他曾经坦言:
(兔狲)它既不在食物链的顶端
体型也不是特别庞大
既不像大熊猫,也不像东北虎
是因为它有那种凶萌的感觉
能够吸引很多人的目光
如果人把目光注射到它的身上
为它投入保护资源的话
那么它生活在那片区域的其他动物也能被保护
那一块生态环境整个会受到保护
我相信齐园长没有后悔自己的决定。
他的 B 站签名,也是动物园入园处的科普牌上,写着英国动物学家珍妮 · 古道尔的一句话——
" 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
有行动,才会有希望。
他在一点点得挣出希望。
因为兔狲的出圈,带动更多的人主动来到西野动物园,去了解高原猫科动物。
甚至成为下一个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
现在的红山,是全国唯一一家自负盈亏的公立动物园,也是全国第一家取消动物表演的动物园。
和齐园长一样,红山的沈志军园长一说起园里的动物,满心欢喜。
他就像充分尊重孩子意愿的那种家长,那些孩子,就是园区里的动物。
他发起的 " 动物园革命 ",给动物尽可能营造原生态的环境——
给动物们造一个 " 大自然 "。
你看这个环境,不说真不知道这里是动物园。
图源 @中国国家地理
无穷小亮在南京上过学,他后来跟沈园长一起重游红山,又有了新的体会,他有一句话说得很妙。
这样的动物园,给游客也是新的体验——
你是来动物的地盘做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