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不一定是真的。
看另一家的孩子。
父亲70多岁了,在医院被医生诊断为癌症晚期,治疗过程中,还是抢救无效死亡。
儿子不乐意。
一定要让父亲的死有点价值,要让这次治疗作为医疗事故,让医院赔钱。
所以,他就找到了殡仪馆的法医陈枫(田雷 饰)。
开始,还是陪着笑脸 ,跟法医低声下气求他在父亲的解剖鉴定结果上,能站着自己这一边。
但,发现医生软硬不吃。
一抹脸,马上换上了一副流氓的嘴脸警告陈法医——
"官司要是输了,咱俩都别活了。"
你看,连笑也不是真的。
什么是真的。
生死,这条必经之路,才是真的。
04
死亡
但,或许是因为长久以来的避讳。
我们对死亡甚少谈论。
更不用说直面,或者思考了。
以往,是用许许多多的的代称来表达死亡。
比如,"走了""离开""长眠"。
或者选一个更缓和的词语,让活下来的人,变得更好受一些。
现在,则是全方面的"消除"。
社交网络上,我们谈到死,会用符号代替,"S"。
综艺里,调侃的、戏谑的"死",也被打上双引号。
一个字眼,都能变成某种洪水猛兽。
还谈什么面对呢?
令人欣慰的是,《三悦》并不避讳人性的柔弱时刻。
师父因为身体原因,住进了医院。
嘴上说着要走要走。
但,突然跟老小孩一样,挤眉弄眼,着急不安说,我害怕,这家医院【哔——防剧透和谐】就是在这里去世的。
"我害怕,怕像他一样。"
我们害怕听到"死亡",面临"死亡",很大原因是因为它是消极、是毁灭的,是从有到无的过程。
但,越发的欲盖弥彰,就越发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
因为,如果我们不去体会、了解"死"的虚无。
我们又如何去知道,"生"的意义呢。
如果死亡,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另一种开始呢?
编剧游晓颖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她认识一个从事殡葬行业的朋友,这位朋友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遇到想死的人,带他们来殡仪馆转转,保证就想好好活了。"
这句话,成了后来她在创作中不断强调的一个点,也是她"以死写生"的一个灵感源头。
生死相对,都是生物自然衰亡的过程。
当我们去尊重死亡,看重这死的意义,便也对"生","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让Sir最感动的一个场景。
是殡仪馆的员工们为一出突然发生的车祸,上下忙活时。
杨林突然对格格(康可人 饰)说,我忙得连过生日都忘了,也幸亏忘了,这样的日子,死了那么多人,竟然是我的生日。
当杨林起身,准备继续忙碌时。
格格叫住了他,用口型跟他说了一句:生日快乐。
虽然死亡总在身边发生,但,却不能阻挡我们去活在当下,去感受快乐与活力。
是的。
我们无需避讳。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影子。
而是另一种形态。
对于现实形态的避讳,才是加剧我们恐惧的根源。
我们完全可以去想——
当死亡未到时。
我们可以用"最后一日"的心态,过好有意义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