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哪吒误会她被龙王三太子抢亲时,她惊得只会哭,说不出个前因后果。
鲁莽的哪吒便抽去三太子龙筋,终酿成苍生大祸。
表面上,事因莲花,却是哪吒长期娇纵惯性下必然的结局。
所以,编剧创作的莲花已经像白纸一样干净了,还是被批,去哪找一个十足无辜的代罪美人呢?
还真有,剧中有个意含杨玉环的杨贵妃。
作为和妲己一样,被千秋万代嫌弃祸国殃民的女人,在那一版没有被 " 洗白 "。
不过,历史上的杨贵妃形象,貌似一直被 " 洗白 "。
顾英娇在《倾国:杨玉环式叙述》中就讨论了,杨贵妃的形象是辗转经历了多个朝代的。
是李白,第一次把杨贵妃写进文学作品里。当时正值盛唐,他在《清平调三首》夸她是天资仙女。
此后,安史之乱,杜甫在 《北征》中批她是祸国妖姬;中唐时,白居易在《长恨歌》感她是绝代佳人;晚唐时,李商隐 《马鬼二首》叹她是可怜女子。
看似她越来越被后世理解,实际上,真正的她是怎样的?
无人考证,无人在意。
每个时代,都会因为其盛衰不同而对杨贵妃褒贬有异。
即便是同一个人,杜甫在《丽人行》《哀江头》《解闷十二首》中对杨贵妃的评价都不尽相同——
全凭自身境遇跌宕而定。
杨贵妃,早已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任人分说的形象。
她早已面目模糊,淹没于千百种目的性解读中。
而来到近现代,杨贵妃的形象越来越正面,可以说是被越 " 洗 " 越白了。
梅兰芳的《贵妃醉酒》中,杨玉环是哀伤但高洁的,而高洁,要数陈凯歌的《猫妖传》最极致。
这个版本的杨贵妃已是一种极致的无辜。
看白居易的《长恨歌》,我们能发现其中很多吊诡的地方。
比如:杨玉环此前是唐玄宗儿媳,却被 "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 有意隐去;唐玄宗日思夜想杨贵妃,又怎会 " 魂魄不曾来入梦 "?
而《猫妖传》正是借这首诗为杨玉环从三层拆穿男性的伪善。
一,李白的 " 云想衣裳花想容 " 是绝妙,可他根本没见过贵妃。
二,杨玉环不是被高力士瞒着唐玄宗勒死的,而是被唐玄宗亲自哄骗着,活埋的。
三、唐玄宗瞎了不是因情深哭瞎,而是被为贵妃复仇的猫挠瞎的。
与此同时,杨贵妃又是极度悲情的。
她明知假死药就是致死药,还是服下。
只不过没料到会在几天后醒来,生存本能使得她拼命挠石棺盖,直到雪白指尖鲜血淋漓,才狼狈痛苦地死去。
她作为所谓的唐玄宗最爱也好,大唐由盛转衰的祸害也罢——她,死了。
" 害人精 " 杨玉环在《猫妖传》不止最无辜,也最无力。
终于,这次没人骂她了。
但洗得越白,事情越糟——
唯有绝对无辜的女主才能撇开害人精的批斗,不也是一种刻板?
哪有人绝对完美。
就如犯罪行为中,越塑造完美受害者,越助长他人犯罪心理。
同理,越要塑造完美女性,则越助长他人甩锅心理。
但凡有一丝瑕疵,她就理所当然被成为所有恶果的罪魁祸首。
何其无辜,何其无力?
这种事事背锅的处境,共同铸造封建时代女性群体的共同面貌:
活的弱者。
即便是《封神榜》中形象强悍的女将柳琵琶和殷十娘,都曾不约而同地认证过这种群体地位。
男权世界,为名利而争斗当然会有祸事。
而女性,作为当时被完全物化的私有财产之一,当然也容易惹是非,可为什么不说金钱是害人精,偏说女性呢?
因为女性是活物,有主观能动性,能搞事情——即便只是看上去的。
妲己、莲花、杨玉环。
可别说搞事情了,她们没有一个不是被男性强硬争夺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