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仅靠性别优势便获得了父母的爱,邓文迪想分一杯羹,却要拼尽全力。
对大多数中国孩子而言,拿到好分数是博取父母赞赏的唯一路径,邓文迪深知这一点,因此她学习一向努力,连暑假都要预习下一学期的功课,真正做到了分秒必争。
幸运的是,她的努力也有回报,期末考试时,她每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她的父母常常以此向左邻右舍夸口。
不过邓文迪并不是书呆子,学习之外,她还很喜欢打排球,初中时她便已经是徐州排球队的主力队员,每一记精彩的扣杀都会为她增长一分自信。

1984年,邓文迪的父母再次接到调令,这次的目的地是广州,但邓文迪不愿意去——徐州一中是重点高中,她想继续在这里接受教育,于是她便一个人留在了徐州。
这一年,她只有16岁。
虽然脱离了父母管束,邓文迪却并没有放纵自己,为了考一个好学校,她不再打排球,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学习中。
为了节约时间,她经常一次性煮一大锅东西,然后吃一个礼拜。
一年后,高考结束,邓文迪考得很不错,她听从父母建议,报了广州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系。
那个年代录取率很低,能成为大学生就等于拿上了金饭碗,因此她成为了全家人的骄傲。
双喜临门的是,同年,邓文迪的父亲升任广州人民机器厂厂长,家里条件改善许多,终于有余钱购入一台电视机。
这台电视机为邓文迪打开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她开始意识到原来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她的野心疯长,远在大洋彼岸的切瑞太太不禁打了个寒颤。

02
常言道,人是环境的产物,邓文迪也不例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刚刚从长时间的蒙昧中苏醒,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们思想活跃,是真正百家争鸣的时代。
那时,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和课外活动非常丰富,邓文迪无疑赶上了好时候,凭借体育和社交才能,她不仅当上了学生会体育部部长,还因为跳交谊舞结识了不少朋友,这拓宽了她的眼界,也改变着她的认知。
除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外,邓文迪还喜欢看各种外国参考片,异世界和异文化吸引着她,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她开始自学英语。
众所周知,想要掌握一门外语,开口说很关键,因此邓文迪打算找一位外教。
1987年,机缘巧合之下,她认识了从美国来的切瑞夫妇,能说会道的她很快赢得了切瑞夫妇的喜爱,切瑞夫妇不仅教她英语,还帮助她申请美国的大学。
仅仅一年后,邓文迪便成功拿到了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经济系的录取通知书,见有了更好选择,她丝毫没犹豫,转身便从广州医学院退学,飞去了美国。

在美国她过得十分充实,6点起床上学,晚上回家还要看书看到深夜。
不上课的时候,邓文迪大部分时间都在打工,端盘子、打包外卖、清洁工,她全都做过,她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时薪是4美元,按当时1 3.7的汇率计算,合人民币约15元。
值得一提的是,与邓文迪在同一家餐馆打工的还有后来与她合作《雪花秘扇》的邬君梅。
邓文迪曾说:“只要能在美国立足,我愿意做任何事”,与切瑞结婚便包含在这任何事之中。
为了拿到美国绿卡,获得永久居民身份,1990年,邓文迪撬了切瑞夫人的墙角,与切瑞领了结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