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去男朋友家一定要眼里有活,主动过来厨房帮洗碗,婆家才喜欢;
比如和男朋友在一起也别太懒,好媳妇半娘才栓得住男人;
说着说着母亲又打开女儿准备帮忙洗碗的手:" 在家要你做什么。"
" 还是多做一天妈妈的女儿,好过多做一天别人的媳妇啊。"
我们遇见妈妈时,她已经是媳妇和妈妈了,她传授不了那些为人妻母以外的智慧,只能在自己的人生坚持,然后用笨办法精打细算地把日子过起来。
妈妈的智慧,是因为没得选。
她只能承受,然后稀里糊涂地往前走。
还有个答主是个大龄男青年,他妈妈是可以称得上 " 恶婆婆 " 那种妇女。
女朋友是家里的长姐,他妈妈就骂女孩是 " 赔钱货 "" 扶弟魔 ",坚决不同意婚事,而且动不动就传授 " 女人不打就不贴婆家 " 的夫纲。
后来答主才知道,他妈妈就是被半只猪换婚到婆家的,为了家里两个弟弟上学娶媳妇,妈妈从 5 岁就开始卖菜做活补贴弟弟,结婚后,更是被夫家各种折磨和拿捏。
没人爱她,所以她也不会爱人。
没人教她女人还可以有别的活法,所以她也只能成为世界的打手。
妈妈是一个注定怎么做都会出错的工种。
一辈子面朝灶台、孩子、丈夫的嫌弃和鸡毛蒜皮,她就日渐在生活的精打细算里变得蛮横,算计,愚昧和浅薄,为省一块钱可以不要脸。
忙于赚钱去和世界厮杀,往往意味着社会的唾弃和孩子的离心。
我们这代人好多都是父母含泪放弃的留守儿童,长大后也就免不了会有亲密关系缺失问题。
但看完《摇滚狂花》里潇洒帅气的姚晨,我才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不是妈妈不爱我,是世界没有爱她。
没人教妈妈可以自我,可以不婚不育,可以讨厌小孩。
没人给妈妈平等的教育权、职业权,和见世面的机会,世界也没有因为她成为了母亲所以开启 easy 模式。
我们认识她时,确实意味着一个年轻的女孩,就此跌跌撞撞地走进了艰难的后半段人生。
我们好像从来没问过妈妈——如果她有得选。
《摇滚狂花》里看似荒唐不羁的蓬莱,是在事业正起步的时候遇见一个渣男,怀孕后惨遭抛弃,她选择了生下来,哪怕她那时也年轻也惶恐也青涩。
按我们现在接触和认知的世界,确实有很多女性在面临母亲当年那个困境时,是远没如此勇敢的。
好友曾经和家里摊牌过丁克的想法,一番据理力争后爸爸突然哭了。
他说,其实你妈当年也很讨厌小孩,只是她生在我们那个年代,没得选,这辈子委屈你妈了。
好友的妈妈为生她在肚子上永久留下了一道可怖的伤疤,她年轻时是工厂几个大学生里最有机会保送美国进修的高级女工程师,直到好友出生。
讨厌小孩一辈子的女人,当了一辈子母亲。
母亲的身份之后,有时伴随着一道名为 " 应当 " 的 " 诅咒 "。
她们不是不能表达,而是总被别人表达,还被反反复复拿出来定义和对比。
我们的妈妈不是姚晨也没有资本成为蓬莱。
她没有我们这一代人更想追求的 " 独立女性气质 " 和 " 进步意识 " ——
但她依然在自己的人生里,成为了一位世俗要求的好母亲、好妻子、好儿媳。
如今如果抛却性别去看妈妈,她也是一位勇敢的、温柔的、有大爱和智慧的人。
像爱一个人那样去爱妈妈吧。
跳出那些本应该,去心疼一个与我有关的女性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