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偶像人设被随意打造,娱乐圈很难不进入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针对明星的评价,再也没有了 " 理中客 ",只有路人粉、死忠粉和黑粉。
夸的就是队友,批评的就是对家。
作为被投票出道的李宇春见证了内娱的巨大变化,感受也同样是深刻的。
被迫失去 " 自我意识 ",对她来说是痛苦的。
流量和利益的拉扯下,她只好选择 " 去流量 " 来保留核心的自我。
曾在节目《十三邀》里,李宇春和许知远探讨 " 偶像的意义 ":
李宇春:我觉得偶像是质疑。
许知远:我觉得偶像也是信念。
李宇春:偶像是生意。
许知远:生意是吧?偶像也是价值。
李宇春:偶像是忍辱负重。
许知远:偶像也是大放异彩。
在许知远的表达里,偶像是正向化的,象征着某种精神火种。
但作为 " 偶像本身 " 的李宇春,感受到的却是负面与压抑,是资本生意下的无可奈何。
" 流量明星,塑料演员 "
李宇春说出这番话,是极具代表性的。
作为一个 " 划时代的巨星 ",李宇春见证了偶像商业化的更迭,因为命运的馈赠走向了足够光芒四射的更大舞台。
但暗中标好的价格也让她成为了被资本操控的商品。
冥冥之中的感受是 " 比赛结束了,好像有点回不去了 "。
作为横跨两个类型娱乐圈的偶像,李宇春当然有自己的挣扎。
有人质疑她去流量化的真诚,恰恰相反,这些年的沉寂就是抵抗流量的最佳答案。
她在最火的时候急流勇退,暂停事业,去演了一年的话剧,因为害怕失去自我。
明知自己作为明星,躲避视线意味着会被遗忘。
主持人陈晓楠问:这个真字那么重要?
毕竟娱乐圈 " 假人 " 泛滥早已见怪不怪,但对李宇春来说:真实对我很重要。
可环境已经坏了,最后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这些年的内娱,好歌没听上几首,好剧没瞧见几部,超出认知、践踏法律的 " 瓜 " 倒是吃了一大堆。
前有流量女星代孕、后又被爆偷税漏税,罚了 2.99 亿;后有男星涉嫌强奸未成年女性,锒铛入狱。
各种层出不穷的道德败坏和践踏法律的行为一再刷新着群众的三观。
说到底,不过是走向 " 神坛 " 太过轻松,一夜之间、人气飙升、日进千斗,千万级代言敲门。
乱花渐欲迷人眼,突然的财富他们也未必接的住。
多年前,知名导演李少红曾经批评过一些演员:" 下意识地程序化表演,快乐就是哈哈哈,痛苦就是哇哇哇。"
被流量高高捧起的明星拿着与实力不对等的高收入,真正的老戏骨却只能苦苦等待一些小小的机会。
才有了演员陈道明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的愤怒发言:
" 他们不是文艺界的,他们是流量界的,他们是被包装炒作出来的‘塑料演员’。"
被 " 流量 " 糟蹋的娱乐圈
我们再次将时间再次拨回 2005 之前。
那时候的追星,是几块钱的杂志,花的再多点的钱,也只是买专辑,听一场演唱会。
偶像们也没有那么多恃宠而骄,反而会在社交网站留言。
" 说他有钱,不需要我们花钱。"
反观现在,逼着粉丝打投,还要批评爱得不够努力。
被粉丝三百万供养,留下 " 你是我的姐 " 的发疯文学。
堪称活久见系列之荒唐的内娱。
当年的偶像,称得上信念般的存在,为了离偶像更近而努力发光的女孩不在少数。
虽然也会有不理智的存在,但普遍不会为 " 爱 " 痴狂,更不会助纣为虐。
可不知道从何时起,粉丝们开始跪着追星。
爱豆们逐渐成为资本、流量、数据、话题共同灌溉的花朵。
一些没啥实力的明星莫名被推向行业顶峰,他们无法割舍这些追捧的声音,最终也只能被迫摆烂营业。
流量捆绑了偶像和粉丝,资本笑着把钱揣进兜。
突然想到近期的热搜。
电视剧《爱的二八定律》即将开播,一段不到两分钟的预告,在热搜榜上出现了十几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