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走过了一间又一间卧室,看到了不同年龄段的自己。
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他过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面对床前的黑石,他进化成了 " 超级人类 ",在地球之外俯视芸芸众生。
《2001 太空漫游》的内核,是个体生命在宇宙中诞生、毁灭与重生的过程。
整个电影中,黑石是承载了观众最多幻想的神秘物质。
当人们跟随导演的镜头,浏览宇宙、探索神秘物质的功能,这也是追问生命、实现精神穿越的旅途。
在《银河铁道之夜》中,一只水鸟带着观众,从轨道旁飞到天边,又潜入海底。
仅仅是几个光怪陆离的画面,就足以带着观众上天入地,不去想现实中的各种麻烦事,沉浸在这片神秘的星河之中。
亮晶晶的蓝色光影重合在一起,画面一转,又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地铁车厢。
或许某天在繁忙疲惫的早八地铁上,闭上眼,人们也会想象自己身处银河某处,享受片刻安宁。
在偏视觉向的作品中,科幻作品提供的是一种供人静下心来、思考生活的氛围。
在这些长镜头画面中,人们无需去揣测导演的想法。面对神秘的长夜,大家各有各的奇思妙想。
或许一片羽毛带来的是轻盈,银河轨道上的列车可以是静谧与安宁。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科幻作品,就是寄托人类思绪的沧海。
若说视觉流的作品可以让人们在独处时静观内心、纾解情绪。
那么有着大段大段叙事的科幻作品,则赋予观众切身体验一段故事情节的快感。
前些年诺兰有部电影《信条》,讲的是人们利用逆时间武器,穿回过去,拯救未来的故事。
大家当年玩的梗,是一对情侣一起去看《信条》,结果男朋友看懂了但想不出来,女朋友则在电影院美美睡了一觉。
事实证明,烧脑这件事无关性别,兴趣使然。
有位读者,读《三体》时感慨时间线太复杂,转手就做了思维导图。
还有不少读者,喜欢在科幻作品中代入自己的巧思。
各大论坛里,关于三体的提问总是以 " 如果 " 开头。
在一份份答案中,大家在体验未来,同时也享受着那一份探索宇宙、掌控科技的快感。
刘慈欣说,越深入科幻领域,就越对广袤深邃和宏大神秘宇宙的好奇、恐惧与敬畏。
热爱科幻的人,就是在苍穹宇宙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找到自己。
今年夏天爆火的《爱,死亡和机器人》,一位宇航员的冒险体验也戳中了许多观众。
在一次探索木星的任务中,探测车出现故障,她一次又一次对着地球轨道站发出求救。
通讯信号不稳定,从木星传送回地球的时间太久,回应她的只有沉默。
在氧气将要用完的临界点,她出现幻觉,听到木星在召唤她。
思考片刻,她决定追随已逝的同伴,从山崖上跳下去。
在肉体即将消失之前,曾经的那句呼唤穿过木星之眼、穿过生死时间,又一次飘荡在这座星球上:
地球轨道站,回答我,我是玛莎。
此刻她再也得不到地球空间站的援救,和木星的磁场融为一体。
肉体已逝,那句求救的声音却穿越了时空,久久飘荡在这时空中。
那一刻,这句话是她存在过的证据,是人类永恒的思维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