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艺人暴雷事件频发,制片公司如今对演员的背调工作也越来越细致。不仅需要和经济团队沟通,还要尽可能联系到演员的代言方、粉丝负责人,来做到充分了解,尽可能将风险度降到最低。
这也在无形中加重了制片方的工作压力," 以前只要关注演员和角色的匹配度和抢档期,现在还要去做人力类的背调工作,是真的觉得时间不够用,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某执行制片人如是说。
面对如今的市场环境,对于平台而言,他们优先考虑的一定是演员的性价比,对于演员的片酬确实越来越谨慎,也越来越收紧了。
据优酷某工作室人员透露,在选择演员时,在性价比之后首先要看演员和角色的匹配度,合适一定是第一位的,毕竟演出来的效果骗不了人。其次还要考虑市场热度,这点很现实,剧终归是拍给观众看的,如果观众对演员不感兴趣,他们也很难对内容产生兴趣。
平台并不会和固定的经纪公司合作,但他们会对合作感觉比较好的演员再次抛出橄榄枝,还是那句话,用熟不用生,为的就是稳。
演员往往是被动的,除非头部演员,中腰部的小演员们很少有自己主动挑选剧本的权利,所以对于经纪团队而言,如果有选择的空间,还是以主创团队为主,这样起码对项目质量有所保证。如果没有选择余地,就只能来什么活接什么活,同时还要尽力搜集处在筹备阶段的剧组信息,尽量为演员争取见组试戏的机会。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出于演员的配合,如果提出条件过多,甚至玩个性耍大牌,那么被市场淘汰只是早晚的事儿。
03演员评估体系的四大要点
" 虽然没有明确的评估体系,但是总体来说会有一个大体的评估框架 ",剧宣阿美表示,在与平台合作过程中,平台会综合各方条件,对这个演员进行综合评定。
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自己的艺德。
不论是面对公众,还是私下生活,都要做到表里如一,不出差池。没有任何一个制作方会愿意冒着风险去启用一个随时可能暴雷的演员,哪怕名气再大,也冒不起这个风险。就算在出现事故后,制作方能用补拍、AI 换脸的技术让项目勉强播出,但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这笔额外的费用还是要平台和制片公司共同买单。
其次,业务能力不容忽视。
业务能力不佳但自视甚高的演员是需要做出警惕的,观众固然爱看漂亮的皮囊,但更偏爱有趣的灵魂,作为演员,业务能力永远是核心竞争力。也只有业务能力过关,才能真正说服平台方和制片公司。正如某制片人坦言,做演员,最可怕的不是俗,而是没特点,没法让人记住你。
哪怕短期内人气有小幅上升,但它毕竟不大,来得快散得也快,谁能保证明天不会有新的种子选手脱颖而出?与其在舒适圈躺平,不如多学习、求进步。
很多时候,演员和角色的匹配度是可以经过后天努力实现的,至于愿不愿意下这个功夫,就全看演员自己的想法了。
再次,也要努力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尝试,以拓宽戏路。比如今年作品颇多的邓家佳就是如此,她演得了喜剧,也拿得起悲剧,能把正派人物表演得深入人心,也能让观众看到反派人物的可悲可怜,还能刻画最难拿捏的边缘型人物,这才是演员该有的能力。与其类似的还有在今年凭借《猎罪图鉴》和《你安全吗?》翻红的檀健次。
今天的影视行业虽然光景不佳,但并不会埋没人才,前提是你要足够闪亮。
最后是在合作方面的配合度。正如上文提到的,有些戏在筹备期会经过反复的磨合过程,演员能不能扛得住多次试戏的压力,也决定了他们最终是否能拿到角色。能否耐得住寂寞,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点。包括正式开拍之后的配合度,也是演员们需要调整的点。毕竟市场这么大,同类型的演员甚多,勿要任意妄为,一旦出现问题,一切苦果只能自己吞。
演员需要维护形象,也需要经营关系,中游演员需要关注的不仅是自己圈层内的事,还有平台的工作人员。没有一方不愿意用配合度高、乐于在宣传期一起冲 KPI 的 " 好用艺人 ",况且也不是天价,这就没有不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