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黄 sir 找上 Mary,这才有了后面年轻刘建明暗杀倪坤的情节。
而到了正传中,韩琛再次坐在黄 sir 对面吃饭,两个人已经彻底成了对手。
以上只是《无间道》三部曲中的几个小细节,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举,但我们由此看出这部影片无处不在的暗示、铺垫,当你把这些细节逐一串联,便能领略到影片巨大的悲剧色彩和人物挣扎,也正因为这些细节的存在,才使得影片有了反复揣摩的空间。
千禧年前后的港片市场,早已没了七八十年代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鲜活景象。
说个数字吧。
嘉禾、邵氏、新艺城三足鼎立称霸 80 年代的港片,票房过 1000 万港币,只能算 " 卖得还行 ",而真正的爆款,可以冲击 2000、3000 万的高峰。
而到了千禧年前后,港片市场已经坍缩到单片难过 500 万港币的尴尬境地。产量锐减,同时业内专业人员大量转行、失业。
港片已死,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传的。
第一部《无间道》,投资 2000 万,票房 5500 万,这个成绩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冰冷的电影市场被它一下子激活,在急剧下坠的行业中拔起了一座高峰。
纵观整个香港电影史,我们不难读出《无间道》所承载的「过渡性」。
在承袭前人方面,《无间道》有非常明显的港式警匪动作和谍战元素;
双雄配置观众也早已看过《喋血双雄》;
宗教、宿命的哲思,也不难从杜琪峰 90 年代的电影中提炼;
美学风格上,也有《阿郎的故事》《中华英雄》《天水围》等珠玉在前。
有人说,《无间道》是港片最繁盛时期的剪影,这话不过分。
而影片的开创性在于,它证明了港片可以摆脱 " 重冲突轻布景 " 的粗制滥造标签,港片的精致化是可能亦是可行的,它证明了港片「大投资」「高回报」是可能的。看《无间道》之后的港片,再普通的片子也会努力像拍广告大片一样把画面做得好好的,故事再无聊至少也能往完整上讲。
摄影指导杜可风对天台呈现的克制、冷淡,对天台之下隐藏邪恶的城市的扫镜,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故事文本契合;
动作指导林迪安(片中把黄 sir 扔下天台的打手),在设计动作时,也积极扬弃了以往港片既有的热闹套路,不着重表现打斗的刺激,而以简约的方式去反哺角色的内心。
事无巨细的雕琢,结果就是成片质量的显著提升,也就不愁卖。
回想近几年的爆款港片:《怒火重案》《无双》《拆弹专家》系列,已经没有了 8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的港片风格的痕迹,氛围完全严肃化,毫无散漫习气,看起来更像是西片质感,而不像过往港片。
这个分水岭,是《无间道》划开的。
然而,时隔 20 年再次审视,《无间道》系列更像是一个超级英雄在赴死之路上最后的一记超必杀,它还是没能力拯救整个香港电影江河日下的颓势。
在整个电影市场颓靡的今天,谈论港片已死,已经没有意义。
《无间道》再华丽,也不过一具没有气息的艳尸。
娱乐至死的时代,《无间道》沉郁悲怆的底色已经不再登对,但并不妨碍新一代影迷的喜爱和追捧。
回望陈永仁、刘建明这两个核心角色,他们对环境的不安、对他人的提防和伪装、对宿命的哀叹、对终究做不成自己的无奈,是不分地域、不分时空、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