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正是这部电影的出现才引发了国内的吉他热。
因此,虽然它的电影情节不知所云,段落的衔接也并不自然,以至于被吐槽出了顺口溜「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
但依然成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解压良药。
NO.3《桥》
导演: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
主演: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 斯洛博丹·佩罗维奇
制片国家/地区: 南斯拉夫
豆瓣评分:8.8
一首歌能成就一部电影的爆红。
《桥》便是如此。
插曲《啊,朋友再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作为点睛之笔,描述出了游击队员牺牲时的悲壮。
如今,回过头来再看,南斯拉夫的消失,剧组同事因政治立场不同反目,都为这首主题曲增添了不同的意味,令人唏嘘。
NO.4《卖花姑娘》
导演:朴学/ 金正日
主演:洪英姬
制片国家/地区: 朝鲜
豆瓣评分:7.1
它由当时朝鲜的国家领导人金日成担任编剧,他的儿子、超级影迷金正日导演。
风靡70年代的中国。
深夜十一点时,依然是满座。
许多人还不远万里跑去看这部电影。
为了一睹为快,莫言就曾连夜跑了50里地。
这部电影究竟有什么魅力?
说白了,就是催泪二字。
主人公花妮一家被地主欺压。
妈妈被奴役致死。
妹妹因为偷吃了一颗红枣就被地主烫瞎了眼。
哥哥则因为反抗地主的压迫,遭到报复,被关进了监狱。
花妮也差点被地主卖了出去。
中国人能够完全共情的悲剧,造就了「场内场外,哭成一片」的奇观。
导致许多影院不得不专门出一个公告——
「看《卖花姑娘》,请自带手绢。」
据莫言所说,当时还有哭昏了,然后引起心脏病发作,被送去医院抢救的。
催泪弹这招,到现在都依然受用。
NO.5《佐罗》
导演:杜奇奥·泰萨利
主演:阿兰·德龙 / 奥塔维亚·皮科洛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 意大利
豆瓣评分:8.1
说它影响了一代人的择偶观,绝不夸张。
阿兰·德龙饰演的佐罗,是彼时观众们从未见过的另类英雄形象。
没有丝毫伟光正的味道,反而透着潇洒不羁的神秘气质。
那双面具之下的蓝眼睛,俘获了7000万观众。
火到被写进了《编辑部的故事》的台词。
不可不提的是童自荣富有磁性的配音,为佐罗增添了不少魅力。
甚至有女观众表示,择偶标准就是要拥有佐罗般的迷人声线。
80年代,阿兰·德龙拜访中国,还与童自荣见面交流。
活动门票被炒到50元一张,要知道那时城镇人均月工资不到100元。
初代顶流男神,实至名归。
NO.6《追捕》
导演:佐藤纯弥
主演:高仓健 / 原田芳雄 / 西村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