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新玩法也可能会给乏善可陈的偶像市场带来增量,找寻到除选秀以外的第二条发展路线。
另一方面,进军海外市场、带动 C-Pop 出海仍是一条出口转内销的 " 镀金 " 之路。后疫情时代,上升期偶像们也愈有动力高频出海,将其自身代表的 C-Pop 分支通过演出、活动等形式带到非华语地区,而文化同源的东南亚也成了首选。像今年以来,开启海外巡演的张艺兴,演出地不乏泰国、马来西亚、美国旧金山等。
而借由短视频平台 TikTok 的影响,内娱偶像在海外也逐渐有了更为频繁的曝光,比如王嘉尔在 TikTok 的个人话题阅读量已突破 100 亿。在海外接连放开演出后,王嘉尔、张艺兴等也将陆续在今年年底或明年接连现身 Lollapalooza 音乐节、Metamoon 音乐节等。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韩国选秀节目《Girls Planet999》打开海外知名度的新人偶像苏芮琪,也获得了 Metamoon 音乐节邀请。其也因日本受众占比大,在签约日本索尼音乐后,音乐作品也多以原创、中日语同时并行。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将 C-Pop 通过更为直接的方式带到了世界舞台上,基于全球化的文化融合也愈加频繁。
纵观初代顶流到现在,即便偶像音乐作品在内娱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的,国际化、主打原创依然是内娱大部分正统偶像的发展目标。而在内娱偶像体系的速食性、刺激粉丝消费为主的心理之下,如何兼具传唱度与专业性,使得作品不仅仅是 " 粉丝自嗨 " 的数专销量攀比,还能在大众层面建立起口碑传唱,或许才是是顶流偶像的最终目标。
毕竟,在全球最大的音乐流媒体平台 Spotify 上,截止到今年 10 月末的华语音乐人月收听排名中,偶像层面也仅有王嘉尔月收听达到 300 多万、威神 V 突破百万收听,其余破百万大关者也多为周杰伦、邓紫棋等港台 / 内地歌手、乐队。
与此同时,K-Pop 与 J-Pop 往全球市场的高频推移,也是内娱偶像进军国际化路线的阻碍。相比于日韩面向国际市场的流行嗅觉与团结力,内娱偶像们尚且准备不足,大多没能找准在海外立足的核心定位,且不断放大的竞争关系也令粉丝群体重心放在了控评、番位等内容上。凡此总总,也使得由顶流扛起的 C-Pop 出海大旗尚未见到更多试机。
K-Pop 依靠造星工业的成熟以及追随热潮的敏感性,哪怕在防弹少年团、BLACKPINK、TWICE 等率先开启海外市场后形成稳定占有率,也能在此之后因大量偶像定位分明的音乐风格,逐步将全球目光从个体拉至整个 K-Pop 体系,形成青菜萝卜各有所爱的 "K-Pop 热 "。
而即便是曾忽视向外发展的 J-Pop,在 K-Pop 的冲击下也开始主动拥抱国际市场。像是杰尼斯事务所旗下偶像路线也发生了一定重制,不仅开始主动拥抱社交网络,也频繁前往欧美进修并紧抓西语风、Drill 风格等世界潮流。
内娱偶像们成为顶流,可以登高捷径,也可以厚积薄发。只是,在当下的碎片化时代,那些仍在坚持以好音乐为基底敲开顶流大门乃至国际的偶像们,说来也是在保持该有的职业素养。
毕竟,归根到底,音乐作品才是偶像们夯实职业生涯的基地。
结语
时至当下,不能说内地偶像产业已是 " 尸横遍野 ",但经历过选秀泡沫、疫情影响之后,说一句苟延残喘也不为过。但说白了,内娱也从不缺偶像,唯独缺的是可持续发展、爱岗敬业的真偶像。
只是,在面向全球音乐市场之时,内娱终归是露怯的。
从宏观上来看,不管是 K-Pop、J-Pop 乃至 V-Pop 等,实际上其造星工业体系均对全球市场有着不脱轨的野心和布局,偶像的作品、业务能力也因此内卷。在关注粉丝市场回应的同时,这些地区的偶像们也在努力打入大众层面,以此带来更为广泛的市场效益。说到底,只因没有永久的偶像保质期。
而内娱的顶流或是顶流预备役们,在完成从艺人走向娱乐圈创业者的升格之后,不管是躺平还是开辟事业第二春,恰恰因永远都有粉丝 " 兜底 ",反而忽略了除粉丝外的大众市场反馈,失去了对制造流行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