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宁:我一般当场辟谣
平台环境不行,换个环境可以吗?例如,微博成为广告集中地之后,小红书敏锐地捕捉到了机会,开始主打 " 明星日常分享 " 的方向。有很多明星,都在上面分享自己的日常动态、兴趣爱好,明星们在小红书的存在感,确实有相当大的 " 活人 " 成分。
但这种感觉,也并非绝对。例如,井柏然年初入驻小红书,直接把自己的简介改成了 " 欢迎来到我的朋友圈 ",更新频率极高,还会在评论区和网友互动。不过,现在打开井柏然的小红书页面,更新频率已经骤降,最新一条发布于半个月之前。
实际上,无论在哪个平台," 高频营业 " 都是一件困难的事," 随便发言 " 的风险也是同等的,小红书的受众范围越来越广,也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微博曾经面对过的问题。如果本质的环境不改变,任何公开平台都没有实质上的区别,甚至私域的朋友圈,也会有被截图发出去的危险。
退一步去想," 内娱活人 " 的人设,其实只会对热度和人格魅力有点加成,和明星的业务能力并不挂钩。即便没有微博账号,平时完全在社交媒体上隐身,只要能拍出好作品,照样能成为 " 全网顶流 "," 神仙姐姐 " 刘亦菲就可以作为相当好的证明。
人设凿得太实,也有可能影响戏路。曾经被称为 " 内娱最后一个活人 " 的黄子韬,就已经成功地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 " 演什么都像本人 " 的演员了。
总而言之,活不活人仍然是排在业务能力之后的附属品。作为舆论环境和明星选择的双重结果," 内娱 AI" 的现象,是由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也被这个时代所放大。
而从风险的角度看," 内娱活人 " 不仅打造成本高,翻车风险也直线上升,刘昊然很早之前就在综艺上 " 参透 " 了这个道理:" 作为公众人物,你越中庸越好,越中庸越安全。"
更何况,每个看似随意的热搜词条,背后都有可能是艺人团队的精打细算,这个标签火了之后,谁又能说得清楚," 内娱活人 " 到底是真性格还是伪命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