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多年前,第一次在某视频平台看《断背山》的时候,我反反复复拉回观看,却始终不能理解没有读懂李安想表达的东西。
直到几年后我再一次看到了完整版,我才明白那般撕心裂肺的原因。
由于国内电影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分级制度,所以能在影院上映的大多都老少皆宜,很多不太和谐的画面容易遭遇大刀阔斧。
早期的影院对电影同样有底线,但是没有一把明确的尺子,少许不太文雅画面依旧可以出现在大荧幕上。
尤其是对引进片子的宽松,所以我们才得以在世纪之交时一睹露丝的风采。
可如今我们逐渐成熟的电影产业,却变成了一个青春期的小姑娘,脆弱敏感且易怒。
任何带点少儿不宜的画面全部一刀切,更有甚者因为一个子虚乌有的开放式情节而直接下架。
国民被默认成了不沾阳春水小白兔了?
熬过了《小时代》般璀璨金钱的意淫,踏过了群魔乱舞的低俗笑料,却倒在了艺术于现实的交界处。
要么删减净化,要么杳无音讯。
比如《小黄人大眼萌》最终格鲁不仅改邪归正,结局也要皆大欢喜其乐融融。
比如时隔十三年,《风声》之后,国产谍战片再无传奇。
电影作为传播面较广的媒介,做为学习民族文化的课堂很正常,只是这堂课程太过 " 单一 ",难免引发抱怨。
今年整个市场萎靡大大小小的影院倒闭失业,而那些管控者却还在一刀一刀的扣着细节,力求转场的丝滑与剧情的和谐。
我记得《心迷宫》结尾的字幕,也记得《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无奈。
这是电影人离不开的环境,那些骂骂咧咧的观众带着素质,走进了乌托邦式的电影院。
而总有一群人,目光坚定的在规则中画地为牢。
电影院还会好吗?
事实上,为了写《万圣节的新娘》,蝉主特意跑到了 15km 以外的影院看完。
并不是对影院挑剔,而是附近 8 个影院统统没有营业,没有排片。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电影往回走的那一刻,比起与大家聊一聊《柯南》是否 " 近十年最佳 ",我心里更多的是一团因为影院萧条而堵的慌的情绪。
电影院的寂静让我深感电影传播载体的几近气绝,而不断删减净化、无片可播的过程阐述着电影精神内核的萎靡。
" 中国电影最好的十年 " 实属闹笑话了。
毕竟活久见系列让我们见证了全国就两个人(实际一个人)看的数据。
像《喜悦的夏天》这种(现已撤档),你甚至不好说,是否在试探观众包容的底线。
而 " 困难 " 远不止于此,普遍影院老板目前都在自救和放弃挣扎中做出 2 选一。
11 月 21 日,据红星新闻报道,成都莱纳星影城推出一项 " 午休服务 "。
在媒体的采访中,对方表示并非 " 为了盈利 ",但多少是为了 " 活下去 "。
采取特殊方式自救的还有万达影城,在世界杯热潮中推出包场看球业务。
有影城则开始为脱口秀,剧本杀,儿童剧甚至是相声提供场地。
有电影院的员工直接在电影幕布前 " 跪求上片 "。
有人挥刀向 " 幕 ",自嘲" 开影院不如卖煎饼 "。
或者,你走在商场的转角,无意又能见证一个影院的消亡。
" 想当年 " 竟真的只成了黄金年代的缅怀。
而 " 想当年 " 的那年,是 2009 年年末,《阿凡达》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