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唯无疑是幸运的,在演员生涯中遇到了几位懂得她、珍爱她、保护她,愿意像打磨璞玉一样细细打磨她的导演,让她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比如赖声川、薛晓路、许鞍华、朴赞郁。十五年前李安导演顶住压力起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汤唯,也是把全部的戏眼都放在了她身上," 一共 118 天的戏,114 天都在拍她 "。
《分手的决心》,汤唯
李安曾谈到选择的汤唯的原因之一是她的 " 纯真感 ",很像张爱玲笔下被爱情冲昏头脑的王佳芝,陈可辛对汤唯也有过类似的评价。而在另外一些人眼中,这种特质容易被认为是 " 演技欠缺 " ——汤唯是那种不需要太演,往镜头前一站就有故事感的女演员。
" 职业演员要把控的专属于电影的‘适度感’,也就是布莱希特所谓的‘间离’,她似乎生下来就有。与故事隔了一层,与角色隔了一层,与其他的剧中人隔了一层。这种无意中营造的距离感,令她在一些作品里如鱼得水,而在另一些作品里捉襟见肘。
一旦要她流于世俗,展示肥皂剧式的演技,她瞬间就僵化外露,这便是小荧屏与之缘份极浅的原因。"(节选自《汤唯:慢性子大女主的魔性运势》)
汤唯不是没选错过,比如她也一度尝试接了一部古装剧,反响不佳。她必须谨慎地甄别剧本,碰到灵魂契合的合作对象,才能保护自己的羽毛。
《色 · 戒》,汤唯
上次在 FIRST,汤唯坦言,现在适合她的剧本的确不多。" 不想接那种谁演都行,只是需要有汤唯这个名字的电影。我不介意角色类型重复,但重复要有意义。"
内娱中年女演员的职业瓶颈问题已是老生常谈,对于汤唯这样气质偏文艺、角色吃剧本、演技水平与作品质量正相关的演员来说,更需要机遇。而机遇从来都属于有准备的人。
《晚秋》,汤唯
汤唯自成名起就表现出极强的语言学习能力、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或许并非有意为之,有时甚至是被动的选择,但以今天的结果来看,无疑为她打开了许多扇新的大门,成为她独特的竞争优势。
她曾经形容自己," 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无论到哪儿都能生活下去。"
汤唯是典型的江南女孩,中学在美术学校就读,父母分别是当地有名的画家、剧团演员,有时父母都要外出,她就暂时独自生活。汤唯连续考了三年中戏表演系都落榜了,直到第四年改考导演系才成功。
为拍《色 · 戒》,李安给汤唯找了老师,让她读史料书籍,学穿旗袍高跟鞋、打麻将、说上海话、唱《天涯歌女》,在电影里仿佛脱胎换骨。她因为这部电影成为国际电影节上最闪耀的新星,却也遭遇了国内的冷处理。
《色 · 戒》,汤唯
在沉寂的两年时间里,汤唯并未消沉放弃,而是用知识和生活丰富自己。她学会了开车,远赴英国攻读戏剧,练就了一口至今受用、被人称道的伦敦腔。她素颜坐地铁、买菜,参与街头表演,做兼职模特;坐公车到处走,看到喜欢的街区就下车,打听附近是否有人出租房屋,搬过许多次家,与其他人共用厨房、卫生间,做饭邀请邻居们品尝。
她还学习了 " 亚历山大技术 "(Alexander Technique,一种使运动机能和心理机能得以协调和康复的身体训练方法),能帮助她在表演时保持松弛状态。
汤唯回归内地电影市场的第一部作品是《月满轩尼诗》,厚积薄发。为了达到角色需要的久居香港的状态,她提前一个月去香港上课,与香港同事练习说粤语,去菜市场讨价还价,全面融入香港生活。
《月满轩尼诗》,汤唯
汤唯开玩笑说,演《晚秋》的时候,因为她不大会韩语," 玄彬见我就想跑,完全无法沟通。" 虽然后来汤唯嫁给了金泰勇,但他们之间很方便用英文交流,所以也没有进一步学韩语。到了《分手的决心》的时候,汤唯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练习片中的韩语台词上。
汤唯透露,整个《分手的决心》剧组里,她只有跟摄影师能够用英语无障碍沟通。她与朴赞郁导演的交流方式是,他们互相发微信,然后用微信自带的翻译功能查看。她跟男主角朴海日之间因为语言障碍会有小误会,花了一些时间来慢慢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