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命年倒计时的最后一个钟,从衣箱底部翻腾出带着樟脑余味的一块红布,将其系在腰间。
遮羞,只是对它肤浅的认知,从此,你便拥有了对抗周遭和未来的底气。
即便在火车上见到那种奔放的本初,也不必惊慌。
那只是一个失意的男子,在摇晃旅途中,和兄弟之间的相互协助,下一站哪里并不重要,大不了补票。
人可以穷,可以落魄,可以身处逆境、低谷,甚至是众叛亲离,但只要心中还有野心,还有向上爬、富起来的野心,那块红布就值得瞩目!
之后的关键,就是将野心转化为行动,在亲朋好友的力劝中,穿上那条鲜艳的红。
劝说一名成年的山东男子在本命年穿上红裤衩,是十分艰难的,除非是皮尔卡丹。
而当他终有一天就范,便会体会到红色的好,从此签约顺利了,客户驯服了,同事团结了,要账也不用上门了。
老板青睐你细微的变化,他不知道的是你腰间的法器正在随时发力。
在山东,即便你送异性领导一条红裤衩,也不会唐突,人情的温暖通过这一条条全棉 B 类可水洗的纺织品传递,只是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不能掉色,第二注意品牌。
如果去山东的高校游览过,大三大四的学生或研究生院常年飘扬着红裤衩。
讲究的同学去食堂可能吃糠咽菜,但不会在裤衩上省钱,一条皮尔卡丹," 是论文过审或正常毕业的保证 "。
" 搞工程的招投标,即使不是本命年,穿条皮红,中标的概率也要高很多。"
" 山东人很少求佛拜神,全省除了泰山碧霞祠和崂山道宫,没个大的道场,求人不如求己,驾照科目二,不穿皮红,很难说一把过。"
皮尔卡丹根植于山东大哥心目中的神仙体系,在水陆法会的层级中也位列高位。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皮尔卡丹的出现与现代中国时尚的崛起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无数人从春晚中赵本山的小品中,第一次知道了这个硬挺牌子,但这个品牌实质上进入中国已 15 年了。
赵本山曾在小品里,把 " 皮尔 · 卡丹 " 听成了 " 卡档 ",说这山寨西裤 " 是有点卡档 "。
1994 年,赵本山和范伟在小品《儿子大了》里提到 " 皮尔 · 卡丹 "
1997 年播出的《山城棒棒军》中,讲述了一个改革开放期间的重庆故事。
在剧中男主角毛子在商店中看到了 2300 块人民币的皮尔 · 卡丹西装时,就说过这么一句经典名言:" 皮尔卡丹,票儿挤干。"
在当时的中国,皮尔 · 卡丹是典型的奢侈品,是国人最早知道的几款外国品牌之一。
改革开放前的国人已经习惯了街头的深蓝、深绿和黑色,习惯了工厂车间中严肃的中山装和迷彩服装扮。
皮尔卡丹却用国人最熟悉的红,来构建了一种新潮的审美。
宋怀桂女士
1983 年 9 月,在北京市的崇文门路口,往南走一百多米,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 -- 马克西姆餐厅开业了。
这个消息在当天甚至上了《新闻联播》的播报。
中国传奇女性宋怀桂女士,作为马克西姆餐厅的中国总代理人,每当夜幕降临之时,就会化上浓妆,盘起乌黑秀发,身着皮尔 · 卡丹高级定制礼服,站在马克西姆餐厅的门口迎接宾客。
历史转型期时的中国,马克西姆成了一个自洽的乌托邦,那里没有政治宣言,没有经济纠葛,只有纯粹的文艺与活脱的灵感,有无数艺术家、文化学者们在那里觥筹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