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数量来看,今年的引进片比去年少了近一半。据猫眼专业版显示,去年有票房记载的进口片数量为 74 部,今年截至目前仅有 47 部。
结合今年进口片惨淡的票房情况,莫非少引进的这一半,都是 10 亿 + 的大头部?
但纵观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迪士尼、华纳、环球、派拉蒙和索尼,他们今年各自产出的票房冠军,其实只有两部没引进。一部是迪士尼的漫威电影《奇异博士 2》,一部是派拉蒙那部阿汤哥的电影。
另外的《侏罗纪世界 3》《新蝙蝠侠》《神秘海域》都引进了。只不过,后两部在国内都卖得很差。《侏罗纪世界 3》《新蝙蝠侠》在北美都卖了 3.7 亿美元左右,前者在国内卖了 10 亿人民币,后者只卖了 1.6 亿人民币。
《新蝙蝠侠》在中国的票房甚至不如英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证明《新蝙蝠侠》在国内严重水土不服,国内观众欣赏不来这种浓郁黑色电影风格的 DC 超英电影。
抛开国内疫情因素不谈,放眼看向全球院线电影,其实 IP 续集的制作疲态都已经无法遮掩。
从年初的《黑客帝国 4》到哈利波特衍生电影《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这些 IP 续集电影的全球票房都不及预期,预估亏损上亿。前者全球票房 2.7 亿美元,国内票房不及 1 亿人民币(约 1300 万美元)。后者全球票房 4 亿美元,国内票房不及 2 亿人民币(约 2900 万美元)。
尤其是《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猫眼想看人数与《侏罗纪世界 3》相差不大,但票房却差之千里。
所以,有的进口片国内票房差,真不能怪中国观众审美差异。确实是因为 IP 续集电影的质量整体下滑,剧情内容只侧重于 " 卖情怀梗 ",对普通观众的观影门槛越来越高,也就将很多非 IP 粉丝观众拒之门外。再加上,国内才积累了十几年的 " 情怀粉 " 体量并不大,根本不足以撑起好几亿的票房。
这就是为什么看似 10 亿 + 票房体量的大 IP 电影,到了国内会集体哑火。它们之所以此前会成为票房灵药,很大程度得益于疫情前大规模营销的加成。在上映前即制造出重磅炸弹、社交谈资的效果,保底都能有几亿票房。但现在电影营销预算大幅缩减,口碑反馈影响票房的因素增大。如果首波普通观众口碑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电影的后续票房。
疫情时间越长,观众手上留给电影的预算越少,态度也变得更加审慎。再加上疫情以来院线电影的窗口期大幅缩短,很多院网同步的电影,中国观众等不了多久就有垂手可得的网络资源。
如今想驱动观众进影院看电影,需要一次满足主客观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电影本身的性价比够高——口碑足够好 + 网上没资源 + 票价也合理。另一方面是客观环境没有疫情封控。
难觅中等体量批片,全球影片 " 网大化 "
今年进口片除了缺少 10 亿 + 的大头部,中等体量进口片也严重缺乏。
去年在 1-10 亿区间的中等体量影片有《失控玩家》《沙丘》《寂静之地 2》,日本批片 " 常客 "《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哆啦 A 梦:伴我同行 2》,还有中国台湾黑马爱情片《当男人恋爱时》等。
1-10 亿区间,去年总共有 15 部电影,今年仅有 8 部。日漫两大 IP《名侦探柯南》《哆啦 A 梦》去年都卖过了 2 亿。今年《名侦探柯南:万圣节的新娘》上映九天堪堪破亿,《哆啦 A 梦 : 大雄的宇宙小战争》则止步于 9918 万。而且今年《名侦探柯南》的口碑还明显优于去年,但票房却远不及去年。
导致票房腰斩的原因,除了疫情因素,应该也有审美疲劳。连续引进了七年的《哆啦 A 梦》,票房是一年不如一年,从最初 5 亿多票房跌到现在难破亿。证明进口片无论是大体量的头部市场,还是中等体量的腰部市场,目前可选择的类型题材,都很匮乏。除了 IP,就是衍生续集。除非口碑超出前作很多,否则越来越难吸引普通观众走进影院。
以前为国内贡献过黑马批片的国度——英国、印度等,如今也不灵验了。今年从英国引进的群星参演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唐顿庄园 2》票房均不过亿。印度引进的 5 部批片最高票房仅为三千万,而 2018 年引进的 10 部印度批片,票房最高 7 亿,最低为三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