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嘴惹人爱”和“碎嘴招人嫌”之间有壁,张卫国注定成不了张大民。可要说张卫国留下了什么,那就是国产剧从动辄四五十集回归十几集的可能性。
这部剧刚开播时,黄磊、刘奕君、海清、梅婷等堪称王炸的卡司阵容,犹如一颗定心丸让人拉满期待,而主打中年男人的人生困境的叙事视角,在一众聚焦女性的群戏之中,也显得颇为清奇。
不过,随着剧情的进展,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人纠结于黄磊过于松弛的表演让人难以入戏,哀叹一声“黄老师怎么又演他自己”后默默弃剧;有人不满于“宦官后裔住在租来的四合院里,背负巨额债务却转角遇见已成富婆的初恋豪掷50万”的故事走向,如此离奇的剧情难免让人疑惑:生活剧里还有普通人的生活吗?
而演技和剧情之外,最让观众感到难顶的,还是它明明只有短短12集,却以每周2集的龟速更新,一周的留白,足以让人看完下集忘了上集。于是,属于张卫国的夏天,又多了一个槽点:短剧还周播,确定不是跟日剧学的?
可一个暴露年龄的热知识是:周播的形式或许是舶来品,但短剧的设定却不是。
早年间,国产剧都不长,叙事紧凑,镜头精炼,连续剧的剧情还很连续,20集上下就足够一家人回味半年。
正如黄磊在公众号“黄小厨”里回忆的那样:“《张卫国的夏天》是我人生中第一部短的剧。当然,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拍过短的。但那个时候电视剧都是短的,所以10集、15集在当时算长,但现在已属罕见。”
一个身穿圆领T恤、大裤衩的中年大叔,骑着自行车,住着四合院,干着给京剧团修道具的普通工种,如此接地气的人设在悬浮已久的国产剧里,实属难得一见。
当镜头跟随着黄磊饰演的张卫国穿过胡同口,辗转过喝茶、看报纸、刮彩票等日常后,这样的情景和节奏,很难不让人松弛下来,甚至让人联想到了一部22年前的经典老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相似结构的片名、都姓张的主角、以北京胡同里的市井生活为背景的故事,再加上男主角日渐圆润到和梁冠华老师相差无几的大脸,梦回蓑衣胡同13号,几乎成了理所应当。
和《张卫国的夏天》因短剧出彩的境遇不同,改编自同一本小说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因为冯巩主演的电影《没事偷着乐》上映在前,刚开播时一度因为剧集太长而备受嫌弃。
可如今重温,任谁也难以理解:这部总长20集,单集45分钟,没有一个多余镜头的电视剧,怎么就成了“又臭又长的裹脚布”?
有关剧版张大民的文艺复兴其实从未停止。属于新千年老北京的鲜活市井明明远去多时,但每次重温,都能让人置身于张大民一家那狭小到电视都只能挂在半空的大杂院之中。
出入暖瓶厂、毛巾厂的工人身份,确实拉近了大民一家和普罗大众的距离。可严格来说,这个寡母拖带着三儿两女的庞大家庭所经历的跌宕起伏,其实也夹带着戏剧需要但远离生活的狗血冲突。
张大民眼中的幸福,不过是看儿子吃奶、看老婆吃鸡、看妈妈吃冰。
父亲早年被爆炸的锅炉烫死,母亲晚年得了老年痴呆。兄弟姐妹间的境遇,也不免陷入比惨的接力赛中:老三大军老婆出轨;老五大国高考失利;四处找茬的大雨,先是未婚先孕,流产之后又遭遇了不孕不育;人畜无害的大雪,先是车祸丧夫,之后自己又得了白血病。
相比之下,老婆调职、儿子口吃、自己下岗都只能算作小小波澜,唯一和“幸福”二字沾边的,似乎只剩乐呵呵穷贫嘴、忙着给一大家子补窟窿的张大民。
不管是“麻绳偏挑细处短”的扎堆惨案,还是张大民“没人枪毙你,你就好好活着”的自我安慰,极尽夸张的人物设定,高度提纯的乐观精神,统统都体现着编剧刘恒所谓的浪漫主义。
在他看来,这部剧“是一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作品”。而现实主义,就在于导演沈好放把这样一个自带话题的家庭,种在了平民视角、本色表达的土壤里。
为了还原老北京人自己的故事,剧组从北京人艺拉走了一半的演职人员。其中注入灵魂的梁冠华,为了这部戏减掉了30斤。
有关张大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间外头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四合院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再加上一间下雨天要用搪瓷盆接水的破房子,一张围坐着七口人只摆有三个菜的小饭桌,承载着童年记忆的碎花枕巾、格子床单、水竹凉席举目皆是。这种“我家怎么上电视了”的熟悉感,让人自然而然地相信,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才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