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张大民才会成为那个连6毛钱夜班费都要掰开揉碎了算计、为了追回被猫叼走的鱼毫不迟疑翻身上房顶的张大民。
实力掰头的戏骨、持续输出的金句,成就了让人笑泪横飞的集合。短短900分钟,却道尽了一家六口坎坷的前半生,怎么看,似乎都看不够。
那些年的国产剧:剧集很短,故事很长
“贫嘴惹人爱”和“碎嘴招人嫌”之间有壁,张卫国注定成不了张大民。可要说张卫国留下了什么,那就是国产剧从动辄四五十集回归十几集的可能性。
DT财经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以前,接近一半的电视剧还不到20集,超过九成的电视剧不到40集。”
就拿如今动不动就奔六七十集的仙侠古装剧来说,当年的《还珠格格》第一部用24集就拿捏了公主、平民互换人生的奇幻之旅;《西游记》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被压缩在了25集的篇幅之内;而《上错花轿嫁对郎》不过20集,就盘活了五对情侣的爱恨离愁以及错嫁、宅斗、先婚后爱、女扮男装等一系列如今都还没被玩腻的热梗。
现在言情剧里的热梗,都是《上错花轿嫁对郎》里玩剩下的。/《上错花轿嫁对郎》
当镜头聚焦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剧上,属于早期国产剧的紧凑和精炼就体现得更明显了。《空镜子》里孙家两姐妹在各自经历了两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之后最终回到原点,也不过20集的时长;《家有九凤》只用26集就说透了老太太和九个女儿在爱情、事业和生活里的跌宕起伏。
而其中,当属《一年又一年》最能体现国产剧用短篇幅讲长故事的功力。
这部剧是国产生活剧的一次全新尝试,整部剧以编年体的形式呈现,通过剧中高干子弟和杂院贫民两组家庭的故事,以大社会和小家庭的双重视角,反映了改革开放20余年间的时代变迁。
故事起于1978年,终于1998年,整整21年,电视剧刚好也是21集,不多不少。要把两个家庭数口人在一年里所发生的故事,揉进单集片长不过45分钟的电视剧里,还要结合当年标志性的大小事情,如此信息量爆炸的节奏之下,任何一句不走心的对白、任何一帧不明所以的空镜都是不被允许的。
仅仅前三集,《一年又一年》就呈现了上山下乡、计划经济、取消就业分配等社会大事,以及黑白电视、港风服饰走入寻常百姓家等牵动回忆的生活细节。
剧里男主父亲是一名电影放映员,于是在这部片长不过21集的电视剧里,还间或出现了《冰山上的来客》《芙蓉镇》《庐山恋》等多达40余部电影的经典片段。
接地气的国产生活剧,犹如翻看相册里的老照片。/《一年又一年》
因为每一集就是一年,剧中所涉及的大小人物都要有所交代,所以每一集都得给他们安排戏份,“任何人物都不能丢”。
为了捋顺这种“特别困难的情节排列”,编剧李晓明自述动笔之前,在北京图书馆泡了一个半月,把1978—1998年间北京的日报、晚报、青年报都捋了一遍。“决定材料取舍的过程,基本把我这些年对生活的感觉都掏空了。”
而“掏空自己”换来的,是豆瓣9.4分的高分和“秒杀《请回答1988》”的真实好评。有人称之为中国电视剧不可逾越的“表导编高峰”,只有看过的人才会懂:如今的国产剧,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时间辗转到了2022年,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不开倍速追剧是一种什么感觉。
为了稀释拍摄所需的服化道以及人力成本,给剧情注水、给配角加戏,借此像抻面一样抻长片长,似乎成了业内公允的操作。
早在2006年,就闹出过李保田起诉《钦差大臣》片方,将他主演的原本30集的电视剧剪辑成40集来出售。倔老头摸着良心扔出一句:“老百姓连注水肉都不吃,为什么要看注水剧?”
虽然诉讼获胜,但并没有阻止国产剧越拉越长、越拍越水的步伐。到了2015年,20集左右的国产剧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集数连翻三倍的“裹脚布”。大可不必的慢镜头、回忆杀、前情提要以及啰嗦絮叨的对白、没完没了的广告植入,让1.5倍速都略显不足,直接3倍追剧才够痛快。
为了解决国产剧注水太多以致洪灾泛滥的问题,2019年,广电出台了“限集令”:电视剧拍摄制作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如确需超过40集,制作机构需提交书面说明,详细阐释剧集超过40集的必要性并承诺无“注水”情况。
可限制了剧集的长度,我们就能找回对国产剧的期待吗?
其实剧集长短和质量好坏并无关联。120集的《我爱我家》、84集的《三国演义》、80集的《武林外传》、76集的《甄嬛传》,体量可以用“庞大”来形容,却并不影响它们成为经典之作。正如黄磊所说:“一个剧要根据它的题材去决定它的长短,过于纠结长短并不是一个良性的制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