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氏家班对《燕子笺》《秣陵春》数十年的排演,使得两剧成为冒氏家班的“保留节目”,被王士禛誉为“海内独步”。此外,在清中前期昆曲开始衰微,文人剧作渐渐沦为“案头之作”的时代背景下,海陵文人家班还曾经在戏曲史上首演过诸多名剧,如冒氏家班曾首演尤侗《黑白卫》,黄振家班首演《石榴记》,徐观政家班首演《柴桑乐》,为这些剧作走向观众、传诸后世提供了可能。
此外,清代“海陵地区”家族文人中,还曾有多人对《桃花扇》传播接受作出贡献。除沈默、沈成垣父子评阅并倾其所有刊刻“海陵本”《桃花扇》外,还有兴化昭阳李氏李楠、李详和泰州宫氏宫鸿历等,对《桃花扇》的传播出力甚多。
《桃花扇》各种版本中,都有署名淮南李楠的跋,其人实为兴化昭阳李氏李春芳后人,著名学者李清(映碧)之子。该家族自明代中期起,“九世一品”,代有才人,巍然屹立于江淮间四百余年。因孔尚任在维扬治水期间,曾与兴化李氏族人李沂、李汤孙等交往甚多,故李楠时任户部侍郎,身为上级,仍与孔尚任结为好友。
康熙三十八年(1699)除夕,在得知孔氏演“南朝新事”之《桃花扇》完成后,李楠立即索取阅读,“击节叫绝”。随后,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正月十五,他私人出资请“名噪时流”的李天馥私家戏班——金斗班排演。这也是公认可考的《桃花扇》首次正式演出。四月初,李楠又主持再演《桃花扇》,并邀请“翰部台垣,群公咸集”。
据孔尚任《湖海集》所云,其初到泰州即居于泰州宫氏之“北园”。在泰期间,多次得到宫鸿历之父宫伟镠资助,并在其相助下与冒襄、李沂、黄云、宗元鼎等遗民结识,获得了《桃花扇》创作的相关素材。笔者从其《恕堂诗》中发现,他还曾为孔尚任《小忽雷传奇》作《小忽雷歌》。
晚清民国之际,安徽贵池人刘世珩重新校刻《桃花扇》,后世称为暖红室初刊本。随后,他又请曲学大师吴梅和扬州学派后期代表人物、兴化李氏后裔李详重新校勘,增刻《吴梅校正识》和《李详校定本跋》。李详除对《桃花扇》全本进行校定外,还题有长跋。
该本据西园本和兰雪堂本校刻。全本二卷四册,编次为《序》(梁溪梦鹤居士撰)、《目录》(上、下卷)、《正文》(上、下卷)、《原跋》、《后序》(北平吴穆镜庵氏识)、《题辞》(增加侯铨诗)、《小引》《小识》《凡例》《纲领》《砌末》《考据》《本末》《跋》(增加海陵沈默与海陵沈成垣两则跋语)。李详还在第一出《听稗》、第三出《哄丁》、第六出《眠香》、第十七出《拒媒》、第三十三出《会狱》、续四十出《馀韵》,末增写了《总评》和《分评》。
综上所述,除冒襄、宫伟镠、俞锦泉、李沂等海陵文人曾对孔尚任《桃花扇》创作有直接影响外;沈默和沈成垣父子以及李楠、宫鸿历、李详等对《桃花扇》的刊刻和批评贡献巨大;黄振、仲振奎等的戏曲创作,或直接模仿《桃花扇》,或直接创作续作。所以,笔者认为,清代海陵家族文人的“《桃花扇》情结”,应值得学术界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