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开国十大元帅是新中国授予人民解放军的最高荣誉,面对如此殊荣,偏偏有这样一位将领,竟然三次辞帅,这位将领就是粟裕。“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这是粟裕亲手写下的诗,这首诗不仅印证了他戎马一生的政治追求,还体现了他贯彻毕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就连毛泽东都称他最会带兵打仗,并认为他是中国最优秀的将领。可就是这样一个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人,却曾经三次辞帅。那么这三次请辞的背后究竟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粟裕为什么要辞去本该属于他的殊荣呢而毛主席又为何在众人面前说他是第一大将呢?
年少成名,战功赫赫“无湘不成军”,湖南这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南蛮之地”,近代以来,出了一拨又一拨的军事人才。其中,仅仅是被授予重要军衔的就有九人,而粟裕大将就是其中一位,他于1907年8月10号出生在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的一个小村庄。1923年粟裕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因成绩优异,他被录取为选送生。然而当时社会环境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在学校内,革命派与反革命派的两派学派争论不休。在这样混乱的大环境下,粟裕受到了革命思想耳濡目染的影响,这为他后期毅然决然地加入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固的基础。1927年,年仅20岁的粟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南昌革命期间初次作战的他就展露出不俗的军事天赋。
此后,他曾担任多个职位,接连参与了多起战争,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解放战争时期,他作为东华野战军背后的实际指挥者,凭借着超高的军事才能,带领革命军队伍成功夺取胜利果实。兵出奇招、精通谋略、敢打险仗、犹如神兵天降,他被众人称之为粟裕大将。
他戎马一生,战功卓越,令人敬佩不已,却在1955年第一次战功授权仪式上只被授予大将军衔,许多人为他感到不平。对他们而言,无论是问资历、威望还是战功,粟裕受勋都应该是板上钉钉。军衔争议说法不一粟裕能力够格,又立下了无数战功,为什么他没被授予“十大元帅”军衔呢关于这个问题,流传着两种说法。有人认为,纵使粟裕战功赫赫,可他并不具备符合被评为元帅的硬性指标条件,因此遗憾落选;还有另一部分人说,粟裕他符合将军的条件,但是他淡泊名利,一心为民,此次是为了顾全大局主动放弃了元帅名号,甘心做大将。不过,无论外界如何揣测,据记载,连毛主席都曾经亲口赞扬过他: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都担当得起。由此可见,粟裕不管是战功、资历还是个人能力,他都足以堪当元帅。因此粟裕不符合的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并非符合事实。
而粟裕没被列入“十大元帅”的行列的真相,确实是因为他本人谦让有礼。他曾“三辞元帅衔”,成为一段令人称赞的历史佳话。粟裕主动辞去“元帅”军衔作为建国后的第一次评衔,按照国际规定评军衔是一项非常浩大而复杂的工作。要知道,军队有那么多的将领,每个人都是征战多年,谁也不缺战功和资历。所以到底要如何封赏军衔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封高了不行,可能会德不配位;封低了也不行,可能会引发争议。从1950年初提出议程开始到1955年9月正式举行授衔仪式,光是选择人就整整花了五年时间,期间更是召开了无数次的会议研究讨论。可是无论怎么分配,却总是会有人觉得结果不公平。在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修改后,评衔结果正式公布。果然有不少将领不服气,认为自己立的功劳与目前得到的军衔不对等。
不少人接连去找上级反映情况,表达不满,甚至还有人闹起了情绪。这些将领的心情也能理解,毕竟打了那么多年仗,性命一不小心就丢了,最后自己的军衔却不一定有多高,这种心理落差其实也在常理之中。但是评衔本身就是一件很严肃很复杂的事情,是不可能随便更改的。然而有人想争取,有人却谦虚地选择自请降衔。罗荣桓就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人,他主动提出自己不评元帅。他的这一行为不仅起到了表率作用,更让那些对军衔不满的将领消停下来。而粟裕就是那个第二个推辞帅位的人,当时,让粟裕入选元帅的呼声很高,毕竟他曾在反“围剿”战争和渡江等多次战役中表现突出,众人都赞叹他有名将风采。1955年1月15日,一张普普通通的长桌边围坐着乌泱泱的一群人,他们就是此次出席中央军委会议的重要领导人。他们经过两日的激烈讨论和研究,终于得出一个重要的决定,也正是这个决定让毛主席听到后都连连摆手拒绝。彼时,中国距离解放战争结束也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于是,为了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军队便采用了世界通用军街体制来进行评定军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