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当毛主席看到手里拿到的会议结果所决定的元帅名单时,他却连连挥手表示拒绝。说出了那句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那句话“这个结果不行,重新选一个人吧,我觉得粟裕就挺好,我就不当这个大元帅了。”毛主席此话一出,令众人都感到不解。要知道,毛主席作为一名优秀和伟大的人民领袖,他不仅在抗战时期指挥过多场战役,更是为我国军队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在众人心目中,这个大元帅之位无疑必当是由毛主席来坐才是最是名副其实。可毛主席究竟为何不愿意当这个大元帅之位呢在之后召开的会议上,毛主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个大元帅之位我就不当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衣服站到那,不就相当于限制住我的自由了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到时候连去群众中说话都变得不方便了。”听此一番话,大家才明白原来毛主席的良苦用心,毛主席不仅仅始终记挂人民,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更是始终坚持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因此元帅之位对于他而言,只是一个轻于鸿毛的虚名,他真正在乎的是有利于国家实质性的建设。
由于毛主席拒绝了众人提议的大元帅之位,所以大家又纷纷开始讨论,到底还有谁可以胜任元帅之位呢?在所有人争论不休的时候,毛主席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毛主席向众人推荐了自己心目中的最佳人选-粟裕。粟裕自1927年加入共产党后,除了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外,他的军事才能远超很多人。毛主席在如此重要的场合推荐粟裕,这无疑是对粟裕能力进行的充分肯定。话音刚落,周恩来总理却匆匆赶来,将粟裕已经拒绝元帅职位的事情告知了毛主席。根据粟裕秘书回忆,这其实不是他第一次拒绝了。两次让位司令1945年,全面内战爆发时,中央军委最初考虑的让粟裕当华中野战军的司令。粟裕得知此事就立刻拒绝了。原因是他在红军和新四军时期,职称都比张鼎丞低,所以粟裕认为,张鼎丞为正,自己为副,更有利于工作和团结。
所以中央就听取了粟裕的意见,接受了他的请求,让张鼎丞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1948年5月,毛主席在开会时提出,把陈毅调到中原军区担任第一副司令员,将粟裕调来任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又提出自己的看法,“华东野战军离不开陈军长,我担任不了,陈毅才是华东野战军当之无愧的统帅。”正是因为粟裕的这句话,陈毅调走以后仍然兼任原职,自己则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第二次把司令一职让出。再算上这次,粟裕已经三次请辞重要职位了。当毛主席得知消息后都不禁感慨:“粟裕三次推辞拒绝将帅的职位真是太过于谦虚,真是可惜了,他这得要有何等的胸襟。”
周总理提议说:“元帅不行,大将之位他总不能拒绝吧。”中央领导被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的行为深深感动,他们一致认为新中国第一大将完全可以胜任。可是,粟裕本人虽然不在乎自己当不当元帅,但他的部下和心腹却很在乎,连当时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也支持粟裕当元帅。当秘书高兴地把此事转述给粟裕时,本以为他会开心,结果他却狠狠地批评了秘书。受勋前期,粟裕的秘书一拿到授勋名单就开始抱怨:“您为什么没有拿到元帅,大将军衔是不是低了。”粟裕听完秘书的话后却立刻变了脸色,十分严肃地对秘书说:“不要再谈这件事,大将我都嫌高,我又要什么元帅干嘛呢?我是嫌高又不嫌低,以后不要再议论这方面的问题了。”
因此,粟裕没有在“十大元帅”之列,并不是他不够资格,而完全是他个人的选择。粟裕有赫赫战功、丰富的资历、伟人的赏识,却依然保持着不慕名利、淡泊处世的态度,实在是难得。粟裕与毛主席粟裕不是元帅,却是毛泽东极为倚重的方面军统帅,他屡屡被毛主席委以征战重任,堪称他与蒋介石争天下的杀手锏。
这两个湖南老乡,在那个战争年代里,更是“君臣相得”的典范。归根到底,粟裕与毛泽东的交情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粟裕的异军突起,的确出乎毛泽东的意外。如果说人才有两种,一种是天才少年得志,风光无限;一种是大器晚成,后来居上,粟裕显然是后者。
他虽然赶上了男儿向往的铁血时代,随朱德上了井冈山,见到了闻名遐迩的毛泽东。但是那时的粟裕一来只是一个小小的连党代表,二来没有当时最吃香的过硬文凭——黄埔军校毕业,毛泽东也到底不是神,还没能一眼看出他的能耐。识人之道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识人于落难之时,毛主席的落难让两人之间有了一段难得的渊源。此后毛泽东就一直在关注着粟裕,也不断从粟裕那里获得许多让人感到不可置信的捷报,有后生如此,也不吝啬夸赞,他经常在众人面前夸赞粟裕的才能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