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你们眼中的小事,近日,登上了国外的热搜。
在官方发布后的第一个周末,预告就获得了1.04亿的全球浏览量。
数据超过了9400万的《美女与野兽》、7400万的《阿拉丁》与6800万的《黑白魔女库伊拉》。
视频不仅在两天内收获了150万个“不喜欢”,成为迪士尼真人电影的反面之最。
推特话题#NotMyAriel(这不是我的爱丽儿)点击噌噌上涨。
“这是丑人鱼吧”;
“WTF……什么时候安徒生笔下的美人鱼是黑人了?”
有八九成,都是在玩梗、吐槽。
那些剖析预告、分享干货的评论,都被淹没在一堆高赞的回答中——
将演员与动画版的、白人演员饰演的人鱼公主对比。
弹幕中袭来的则是对黑人的蔑称,抓住美人鱼的脏辫进行历史嘲讽。
导演为了政治正确,甚至已经到了“反人类”的地步。
在第一次看到预告中的爱丽儿后,露出了笑容。
(当你喜欢的迪士尼公主看起来和你一样)
前者下意识会辨别主人公的美丑,用原版动画的人设进行对比,甚至联想到种族分歧、政治正确乃至阴谋论。
而后者,她们的兴奋点在于:动画里的小美人鱼终于有真人版了。
你会发现人们对于海莉·贝莉版本的美人鱼有最大的两点不满:
但首先要认清的问题是——
大家最熟悉的红发、肤白、绿尾巴版本的爱丽儿,是迪士尼在1989年,根据安徒生的童话改编而来。
经典,本身也是二创的产物。
“她有一双漂亮的白腿和小脚丫子”;
“举起她可爱的白手臂,踮起脚尖,滑过地板,跳起舞来”;
“她的皮肤像玫瑰叶一样清澈细腻,她的眼睛像最深的大海一样蓝。”
动画版的美人鱼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海藻般的红发,海鸥、龙虾朋友等新角色,以及最重要的名字——爱丽儿。
而新版虽保留了红发。
但启用了黑人女演员不说,还将发型改成脏辫,并将蓝眼睛这一设定忽略,露出演员本来的褐色瞳孔。
经过广泛的搜索,很明显哈莉拥有这种罕见的精神、心灵、青春、纯真和物质的结合——再加上美妙的歌声——所有这些都是扮演这个标志性角色所必需的内在品质。
在会唱歌、会和动物交流的两大迪士尼公主要素中,爱丽儿由于本身就是某种非人类的海洋生物。
歌喉,成了她更为特色的标志。
——以至于她会被巫婆盯上,用自己最宝贵的歌声去交换双腿。
从小就练习R&B的她,歌喉,恰巧是争议的另一面。
难道找不到唱歌好听的白人女演员吗?难道没有长得漂亮、唱歌好听的黑人女演员吗?
结合歌喉、咖位、资源等等合适的女演员来看,白人选择面还会广些,但范围缩小到有色人种就不一定了。
《胡桃夹子》的男主角也是黑人。
而在文化决策上。
靠儿童作品闻名的迪士尼,显然是这方面的开拓者,也是最大的责任方。
又有哪个父母,会忍心将成年人的偏见、分歧夹杂其中呢?
但人们,却似乎只将目光聚集在肤色这一点上。
安徒生描写他是“黑发黑眼睛”,动画版改成了蓝眼睛,有人反驳过吗?
原型是《冰雪皇后》(The Snow Queen),一个将邪恶的碎片注入小男孩内心的冷酷无情的反派。
还赋予了她女权、独立等一系列新时代元素。
成就了迪士尼跳出传统公主框架,最火的流量女王。
还有将《公主与青蛙》中的女主角改成黑人;《小美人鱼》中的海鸥直接性转等等。
从人设、人种、外貌到性别等都有调整。
反而让曾经被忽略的问题,重新浮上水面?
是的,Sir顶着锅盖,却还是要点明这一点。
“我没有歧视黑人,只是她太丑了”;
“难道只有中国人不喜欢吗,外国人不也打了差评”;
因为你会发现,无论后来有多少的问题,“万恶之源”都只有一个。
从对种族的质疑,到对长相的辩驳,再到后来的衍生矛盾,争议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到底是不歧视,还是歧视而不自知?
相比成年人,在孩子的眼中,肤色不会是个强烈的概念。
我不明白为什么成年人要为一部儿童电影争来争去
如果你是迪士尼的老粉。
当成年人的世界面对“政治正确”还在争辩不休时,迪士尼却始终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去迎合当下的孩子们。
那是在各种派系、团体、族群林立的世界里,所追求的一种平等的“趋同”。
但这是差别,而不是差距。
迪士尼本来就政治正确,从1937年,第一部长篇动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