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塑造过很多传统的,如白雪公主、灰姑娘这样的善良、优雅、需要王子拯救的公主形象。
随着年代推移,也出现了像贝儿、木兰、爱丽儿、宝嘉康蒂这样更具个性,勇敢,拯救王子的公主。
比如《风中奇缘》虽然在人与自然的主题上做得格局极大,但将白人男主塑造成印第安部落拯救者,显然是种冒犯。
来到3D时代后,又多了长发公主乐佩、“别的工作室来的”(皮克斯)梅莉达、莫安娜等向往自由、搞笑女、有冒险精神、不谈恋爱甚至不唱歌的公主形象。
在《无敌破坏王2》中,还借云妮洛普的口,对过去公主们娇柔不能自理的形象大玩自黑。
是商业头脑,也是为儿童更新童话。
如果说曾经的迪士尼给我们创造了那些经典的乌托邦。
它的对象,该轮到新的孩子们了。
爱丽儿的肤色对我的孩子并不意味着什么
黑美人鱼的出现,显然能让更多孩子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你问为什么不创作一个黑人自己的童话故事?
强行要求话语权上的弱者通过创造,能瞬间站到与强者一样的高度,这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相较而言,能让弱者们参与到强者垄断的叙事体系中来,将蛋糕分发出去,这远比创造一个新的体系更直接,强劲,有力。
小女孩们的笑容是为何?
她不是他们的爱丽儿
但她是我们的
我的女儿们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与自己长得一样的公主
因为在如此巨大的争议声浪下,被动摇的不仅是观众的期待,也是因为从小看到大的经典,无法接受如此的“改写”。
就像许多人不知道,那个我们看着长大的爱丽儿,也曾经因为“魔改”被架上舆论场。
而在欧美的偏见中,红发(ginger head)在中世纪被认为是女巫的标志,而放到近代,则成为了邪恶、下等、堕落的代名词。
爱丽儿的出现,使得这种发色的污名化被逐渐洗去;
△ 在音乐剧中扮演爱丽儿的亚裔演员Diana Huey,消除了人们对亚裔不能饰演美人鱼的刻板印象
无论是肤色、外貌还是整个迪士尼作品的风向,都是历史上无数次争议的不断轮回。
而我们,出于捍卫自己的童年,对当下孩子应该看到怎样的爱丽儿发表意见。
我们的童年不可冒犯,但,上一辈怎样看待我们的童年?我们又凭什么扼杀小孩子童年的更多可能性?
因为画风问题,也被批判“还不够政治正确”。
也不知什么时候起,党同伐异代替圈地自萌,成为新的内卷潮流。
但问题是,只要创新,这样的争议就永远不会停止。
她或许不是最美最成功的改编。
在迪士尼的创新中,各种尝试与突破,都将无可避免。
而如果只带着拒绝的姿态去抗拒,我们如今捍卫的“经典”,可能就不会诞生了。
又或者,以审视的眼光看,哪怕是经典,也将动辄得咎。
远离男人的艾尔莎可能被打成“女拳头子”;白雪公主和睡美人将成为“恋爱脑”和“傻白甜”;爱上野兽的贝儿是斯德哥尔摩患者……
巫婆要求爱丽儿奉献出自己的声音,来交换双腿,反正她有足够的美貌可以吸引异性。
那个本身就代表着打破物种隔阂与外貌歧视的公主,现在则成为了“过度正确”的代言。
当年看这部豆瓣最高排名的迪士尼电影是什么样的心情。
但最初,《疯狂动物城》是一部间谍电影,包含了电击、项圈、地下俱乐部等等黑暗元素。
上映的版本,是“政治正确”化之后的故事。
就像兔子朱迪一直重复的那句,在动物城,人人皆有可能。
“历史上哪里有过黑皮肤的人鱼啊。”
而相比那些天生强壮的老虎大象,种族不占优的她,还不是稳稳拿下了警校第一的成绩。
有某些纽带让彼此是有共同点的
“噢,好吧,原来你我也不是完全不同啊”
你可能看上去和我不同
我们关心的都是同样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这些电影可以如此强有力的原因
因为这是一篇可以让我们探讨敏感话题的新世纪童话故事
但迪士尼永远不是在造梦,就是在造梦的路上。
她从深海中游来,进入我们的视野。
她也是世界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