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影片还有一些亮点的话,那么常远之后几次穿越回去的场景,似乎还是找到了影片故事的一些文化特征:一种表现老东北工业建设的文化想象,努力在工人师傅们其实并不精彩的生活之中,创造出一丝优雅和浪漫的氛围。包括在老派歌舞厅中,为了维护工人们的尊严与厂子的前途,与新兴资本家贾冰展开斗争;也包括在车间中打造浪漫的爱情仪式和信物,或是在技术练兵中获得工友们的尊重和肯定。
这些桥段,其实会有一些生造的部分,也许有的喜剧点会让人颇感刻意。比如明明用锉刀锉一下就可以变大的戒指,却最后不得不用上液压机。或是为了表现神乎其技的技术能力,产生了“盲焊”的比武桥段。但至少还算是有些创意的。可能问题在于这些段落过于分散而缺乏内在联系。比如贾冰后一次遇到常远的场景,“再见孙悟空”也许是全片最为好笑的段落,但如果删掉,对于故事的前后连接似乎没有任何损失,那么也只能说影片片段小品式的段落设计过于明显,缺少了内在情感和故事的前后机理。
《哥,你好》剧照。因多次调整档期,该片许多物料上的档期时间不一。但片方并未更新剧照
这些不足,可能都只是让影片显得缺乏亮点,但临近结尾的设计,则让观众看得十分头大,甚至可能会恼火。当影片接近最后,常远作为主人公不得不面临最艰难的情感抉择时,编导似乎想让他在“保护父母还是保护自己”当中选一个。但这个设计所需要的前后情感铺垫,似乎又远超过编导现有的创作能力,于是故事生硬地变成了面对生产艰难的女主角,大家还要在病床前一起讨论“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伦理问题。之后常远对于该不该牺牲自己以唤醒父亲救活母亲的选择,故事上又显得十分混乱——可能在结尾处剪辑掉了一些比较生硬的情节,使得剧情突然变得更生硬了。
最终的结尾,像是突然从空中掉下来一样,演变成了常远结婚时痴呆的父亲仿佛又看到了重生的母亲。在一个貌似阖家团圆的美好场景中,影片故事像是被警察追赶的通缉犯,匆忙逃窜上了结局的火车,莫名奇妙突然消失在远方。
走出影院,不禁让人联想起香港电影上世纪最辉煌的90年代。由于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众多小成本影片快速出炉,凭借一两个明星的出演,故事题材大多雷同或相互借鉴,很快就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即使质量缺乏新意,商业上倒也还算成功。那个时候的电影票房,还只是以千万元来计算的,不像今日动不动就是过亿的票房收入。
你说错吗?似乎也不算错。但观众渐渐会越来越觉得这些影片值不回票价,会造成对影视工业的信心不足,成为日后市场崩塌的重要原因。
《哥,你好》的票房成绩,看起来不会太差。质量上算不算烂片,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大家见仁见智而已。但谁在为它买单,谁又要为最后的成片质量负责?也许并不是某个人具体的责任,但参与创作的人员,似乎都应该好好自我反思一下,你们又生产了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