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日本,你一定不会陌生,甚至非常熟悉的东西——团地。
许多人印象里,团地房子老、治安差、穷人扎堆、孩子不好学习……可你知道它曾经的当打之年吗?
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解决大量的新增人口居住问题,城市里开始大批建设“集合住宅”——团地。
六十年代,能住进这样的现代化楼房,在当时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非但不low,还潮得很。
东京大型团地的老字号代表之一高岛平团地,建成之初,时为皇太子的明仁夫妇还曾亲去参观。
随着时光流逝时代发展,团地老去,公寓楼兴起。团地成了大众印象里,房子老、穷人扎堆的存在。
市营住宅等政府廉价公屋,多设在团地里。要获得入住资格,必须符合收入规定。如果从住户水准下沉角度看,的确得承认:团地low了。
※这里暂且不谈“UR住宅也是团地呀,收入低还住不了呢!”的例子。毕竟公务员宿舍、企业社宅也可以是团地。
●在团地出生,一直住到28岁。小时候,有很多团地里的好朋友,也不懂住团地没面子啥的。不过,到了初中,开始觉得难为情,不会像以前那样说“我们团地”,而是用“我们公寓”来替代。
我家五口人,熟悉的朋友曾惊叹过:竟然住得下五个人!这话曾让我很难为情。
关于团地的回忆,有好也有坏。现在,我结婚了,住普通的公寓。父母也从团地搬出来,也住普通的公寓。
●幼年时,父亲病逝。单亲家庭,住进团地公屋。班上有同学不跟我玩,说是家里叫他们不要和“团地子”做朋友。
小时候不懂为什么要歧视团地,长大后懂了。现在想来,也就是曾经有过那么一件事。
●骗低保的、为了申请最低房租而隐瞒实际收入的、混黑社会的这部分DQN们,把整个团地印象给带坏了。这些人家里的孩子,不知道会是怎样的心境。
●住在团地的贫困层居多是事实。然后,团地孩子里缺少教养的多。孩子们一块儿玩的时候,东西或钱被谁偷了之类的事也多。
●大部分都是很普通的家庭吧。只是一部分里,有儿子和老子吵架动手拿菜刀的;有突然爸爸或妈妈离家出走消失不见了的。要好的小朋友家就是,妈妈突然不见了,她得干家里全部家务,照顾弟妹们。她本来学习很好,后来却走上邪道。家庭环境非常非常重要。
●的确团地多的地区,中学也乱。没有团地或团地少的地区,升学率高。不应该歧视团地,但也不应该无视数据结果。
●我家是单亲家庭。母亲收入很低,所以那时候每月房租才1万2000。等到我工作有收入了,房租一下就涨价了。还有就是团地里的居委会,事儿事儿的特别烦人。
●在团地住到上高中才搬走。爸妈拼命工作,攒够钱,买了户建。印象里,周围小朋友家大多都是这样,住着住着就有谁搬家转学了。
●我四十多岁,我们那时候,好多小孩子都是住团地的(婴儿潮?)零食铺、牛奶铺、豆腐铺、肉铺……团地里什么都有,开心又热闹。后来孩子们大了,陆续离开团地。商店街没了,几所小学校合并成一所,团地就剩下老人。
也许现在的人们对团地没什么好印象,但我很喜欢团地,大家都很要好,非常美好的回忆。
不仅日本人,中国人也会在谈到团地时,忧心孩子教育环境、周围不良少年、楼里奇怪的邻居等问题。
就像曾经的红米饭南瓜粥,是日子艰苦、粮食紧张的象征。现如今大家对健康养生有追求,再吃红米饭南瓜粥,体现的是“健康自然至上”的高级价值观。你说红米饭南瓜粥它low还是不low呢?
小王来日本四年,IT民工。媳妇儿来日本两年,主妇,日语仅会简单日常对话,孩子一岁。一家三口住在某大型团地,一套50平米不到的2DK里。
小王的打算:在团地再住2~3年。
申请日本银行的低息住宅贷款,一般得在一家公司工作三年。不想为了贷款而匆忙贷款。
再怎么被人嫌弃或自己嫌弃团地low,量力而行,忌不看客观,盲从主观啊!
比起“坏孩子”“恶邻居”影响等不确定因素,小王对自己目前所处阶段,要面对的实际难题,看得客观又冷静。团地生活,是为了一家人的未来,韬光养晦的好法子。
low不low的,能把自己的未来理性筹谋好了,脚踏实地过日子,这就是高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