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336号新华科技书店骑楼,是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旧址,其特点是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拉长的拱形窗表现明显的哥特装饰意味。该建筑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杨锡宗设计
兼具中西风格的骑楼让商业更旺。今天的中山四、五、六路一带,繁盛时期有上百家老字号,致美斋酱园、三多轩、新华电影院,还有售卖绫罗绸缎、西装革履、胭脂水粉、毛巾雨伞等包罗万有的商铺……购物、娱乐、餐饮一应俱全,热闹非凡。
老广州流传过一句话:“不到大新,等于没来过广州。”这个“大新”到底是哪里?都在广州骑楼里:一个在北京路骑楼群,一个在长堤骑楼群。1914年,侨商蔡昌、蔡兴两兄弟在今北京路上创办了大新公司,4年后又在西堤开了一家分店。根据广州古城位置,北京路大新公司叫“城内大新”,即现在的新大新;西堤大新叫“城外大新”,也就是今天的南方大厦。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的地方拥有两座新大新,足见这一带商业的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路骑楼街的商业地位仍无人能撼动。据老一辈广州人回忆,以前走到中山四路“新以泰”店门口时,一眼望过去,骑楼密密麻麻,老字号店铺鳞次栉比。这里不仅是广州骑楼文化的明珠,更是当时广州商业的缩影。
另外,北京路一带的骑楼群一直延伸到东山的东华东路等地段。这一带的骑楼整体风格趋于简洁现代,满洲窗和浮雕被几何图案替代,简单实用。
说起广州步行街,人们第一印象就是北京路和上下九,这两个地方都是广州骑楼商业繁荣之地。只不过,广州城墙拆除之前,北京路位于广州古城中心,而上下九一带位于古城西门外。如今,从上下九沿第十甫路、恩宁路、龙津路,再折回到人民中路,连成广州最完整和最长的西关骑楼环。
依水而建、依路而兴的西关骑楼街不仅折射广州水城特色,以环形居多,更古典雍容,体现当时中西结合、兼容开放的文化特征;既有巴洛克风格的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也采用了中式清水砖材料、满洲窗等。民间工艺、岭南文化、美食老字号等聚集,构成了西关的民俗风情。行走其间,犹如触摸一段段羊城往事,是商业的味道,更是生活的气息。
“广州怀旧在西关,西关记忆在上下九”。“上下九”是上九路和下九路的习惯叫法,也叫上九甫和下九甫,上下九是广州最有影响的商业街之一。自清末民初以来,它就一直处于荔湾的商业中心地带。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下九开始兴建骑楼,狭窄的街道也被扩筑成宽17米的马路。百货业、饮食业、金银业纷纷进驻,把这里的商业推上了一个台阶,愈显繁荣。
如今,上下九老街小巷的骑楼汇集了众多老字号,南信双皮奶、皇上皇腊肠、百年饼家莲香楼、老牌粤菜陶陶居和广州酒家等,广州人最喜爱的美食都能在这里找到。
穿过上下九,进入恩宁路。骑楼世界顿时从喧腾热闹变成了宁静悠闲,与上下九形成鲜明对照。相传,过去恩宁路的一头有一条恩洲村,另一头是一条宁溪村。修建这条路时必须穿过这两条村。后经双方协议,最终命名为“恩宁路”。据《广州地名志》记载,1931年扩建马路时,路名沿用“恩宁”二字。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恩宁路是有名的粤剧之街,曾留下众多粤剧名伶的身影。这里有李小龙祖居、八和会馆等传统风貌建筑数十处,还有广州第一家有“冷气开放”的电影院——“金声电影院”。这座电影院于1934年开业。在没有中央空调的年代,电影院制造冷气的方法并不复杂——利用鼓风机将冰块产生的冷气通过管道送进观众厅,就大功告成。每到夏天,人们去金声电影院吹着冷气看电影,可以算是奢侈享受。据说,金声电影院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是《爱丽丝梦游记》。
作为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没有哪一条骑楼街像西关这样,把骑楼建筑、商业、文化与广州人的日常生活融合得如此紧密,谁也离不开谁,从而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恩宁路的一栋骑楼屋檐上以“羊”为元素的石雕装饰
谈及广州骑楼老街,很少有人能想到“河南”。其实,“河南”也藏有三条风格独特的骑楼老街,它们分别是同福路、南华路和洪德路骑楼街。这些骑楼街组成了“河南”最早的商业区。
广州人口中的“河南”指的是珠江以南的地方。清代人口激增,“河南”四周环水,又近河北商业中心,许多富商纷纷在此兴建园林别墅,其中以十三行巨富潘氏和伍氏所建的潘家花园和万松园最为有名。至清末,在这一带建造的私家花园大大小小达数十处之多。如玉带般的漱珠涌流经此地,沿岸酒肆鳞次栉比,画艇多如过江之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