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片希望的热土。毛泽东曾经在“二苏大”会上这样总结,“谁要跑到我们苏区来看一看,那就立刻看见是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
江河行远,日月恒光。苏维埃,红五星,这是一个梦想的源头。革命先驱铺开的苏维埃画卷留在了红都瑞金。
坐落于沙洲坝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造型独特,从高空往下看就像一顶红军的八角帽,寓意红军永远驻扎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如果说叶坪是共和国缔造者们建国思想的探索之地,那么沙洲坝就是建国大政方针全面完善的地方。
驻足在“二苏大”旧址,我仿佛回溯到1934年1月22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就在这次大会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去掉了“临时”两个字,正式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
为民谋福,见证不变的初心使命。“二苏大”通过了修改后的宪法大纲等决议案,新生的红色政权开始描绘酝酿已久的红色理想……“二苏大”的召开,进一步推动了中央苏区经济、文化、政权方面的建设。
触摸历史,追溯精神血脉。在创建、巩固、发展苏维埃政权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锤炼铸就了以“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苏区精神”,极大丰富充实了“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人民的江山靠人民,人民的江山为人民。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耳熟能详的苏区红歌是苏区精神内涵最好的诠释。
遥想当年,苏区政府干部践行了共产党人甘为“人民公仆”的诺言,创造了诸如苏区兴国模范县的“第一等工作”,苏区各项事业进行了开创性的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苏区工农群众精神振奋,处处欢声笑语。
伫立在沙洲坝红井景区《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本雕塑前,抚摸着厚实的井沿,品尝着清冽的甘泉,让人瞬间穿越历史,仿佛窥见当年毛泽东带领当地苏维埃政府干部、红军官兵,为沙洲坝群众开挖一口水井,解决人民群众饮水难的场景。
鱼水情深,在岁月中无声沉淀。1933年4月间,为解决当地人民群众吃水的问题,毛泽东亲自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带领战士们一起挖井。几天后,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便挖好了,沙洲坝人从此吃上了干净的井水。
清清红井水,饱含着人民领袖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映照着共产党人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苏区干部,把群众一件件琐碎的小事,当作实实在在的大事,赢得了苏区群众的交口称赞:“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众心向党,汇聚起磅礴的人民伟力。“最后一碗米送给红军,最后一尺布送给红军,最后一块木板献给红军,最后一个儿子送去当红军。”重温一个又一个苏区人民拥护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故事,不禁胸中升腾起敬佩之情。
纵观岁月,从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到天下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靠什么取得最终胜利?靠的就是共产党心中有群众,群众心向共产党!
又一个清晨。一缕霞光渐渐映红天边的云朵。云霞之下,大地之上,瑞金如同披上了一件红色的霓裳……
共和国摇篮,还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治国理政的人才。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陈列着这样一组数据: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部级领导干部的,有140多人曾在以瑞金为首都的苏维埃共和国工作过。1955年首次授衔时,十大元帅中的9位、十位大将中的7位,以及61%的上将、59%的中将和32%的少将,都曾是战斗在各个苏区的红军指挥员。
这是党和红军的一代精英,他们既是苏维埃政权的开创者,也是新中国的奠基者。
缅怀,为铭记,更为传承。每一次致敬英烈,是对初心的叩问,也是对精神的唤醒。
叶坪的红军广场,一片静谧肃穆,眼前高耸的红军烈士纪念塔,状如炮弹。塔的正前方地面上用煤渣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8个苍劲大字。抬头望去,布满塔身的是一粒粒小石块,没有人能数得清塔身究竟有多少小石块,就像没有人能数得清到底有多少人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秋风习习,飘向远方。双手擦试泪花,感慨万千,革命先烈用身躯托起的这座精神之塔,留给后人的将不仅仅是祭奠,她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去托起人民共和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