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滨海新区积极组织实施产业工人文化精品工程,为产业工人开展了“中国梦 劳动美”主题系列文艺创作,展示了滨城工人的风采与力量。2022年,为推广宣传滨海少儿评剧节重点创作,推出了主题戏歌《中华瑰宝我来传》,显著提升了滨海少儿评剧节的影响力。
在搭建节庆活动平台方面,多年来,滨海新区持续组织13届天津滨海艺术节、9届滨海新区社区文化艺术节,每届艺术节系列活动多达百余场次,推出各艺术门类作品1000多个,成为人民的“艺术盛宴”。组织推出泰达夏日艺术季、智慧山芒种诗歌节、那山艺术节等文化艺术消费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艺生活,提升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至今连续举办8届天津滨海少儿评剧节、9届汉沽飞镲节,创办滨城非遗赶大集,组织和引导非遗传承人加强艺术传承与创作,一件件匠心独具的作品生动地展示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活力。2021年,创立滨城乡村艺术节,着眼带动乡村特色文艺的创作和展示,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与繁荣。
在搭建文化志愿服务平台方面,滨海新区常年开展“送欢乐进基层”“结对子、种文化”等文艺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文化进万家”“文化下乡”等活动,推动艺术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军营,不断提升文艺惠民的覆盖面和实效。目前滨海新区拥有重点群众文化品牌超过40个,每年举办重点群众文化活动超过300场次,基层各级各类活动达6500多场次,公共文化服务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年惠及群众超过百万人次。
在搭建文艺竞赛平台方面,滨海新区持续举办10届天津市“滨海杯”青年新歌手大赛,为发现新歌手、推广新作品、推动天津市声乐事业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天津“中塘杯”中老年演唱比赛已历7届,为中老年声乐创作搭建了交流展示平台。常年开展的滨海新区市民广场舞大赛、诵读大赛、歌咏比赛以及各类文艺作品征集展览活动,广泛激发了群众文艺的创造力。
评剧在天津汉沽地区已有百年历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2009年入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少儿评剧传习班、评剧新苗展演交流到滨海少儿评剧节,滨海新区不断创新发展,不遗余力为全国评剧传承搭建“滨海平台”。
在今年8月举行的“滨城新苗 绽放新时代”天津市第八届滨海少儿评剧节上,评剧新苗学艺初见成效,展露才华,一段段精彩的演出,博得了台下老艺术家和观众的阵阵掌声,也让大家看到了评剧的传承和发展。
“本届少儿评剧节首次组织评剧新苗和导师站队竞演,同期制作推出‘综艺录制’节目,创新了活动形式,增强了少儿评剧节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滨海新区文化馆馆长田宝荣介绍。
“今年的滨海少儿评剧节进一步丰富品牌标识,推出评剧新苗津彩线上行活动、津彩秀大会,提高了品牌知晓度以及展演和交流的水平。”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贺淑荣说。
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滨海新区坚持人才兴文策略,积极发挥文化名家的赋能作用。在历届滨海少儿评剧节活动中,谷文月、吴博莉、郑桂芳、剧文林、张俊玲等评剧名家总是倾情助阵,带领新苗组成战队,提高展演和交流水平,名家携新苗同台演出成为了艺术节最精彩的压轴戏。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唐云来先生情系乡梓,先后在滨海新区基层社区开展“艺文书韵”公益讲座,为书画爱好者讲述传统国学、书法、楹联、诗词等传统文化,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天津市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2019年,蒋子龙文学馆落户滨海新区图书馆,作为新时代滨海文学发展的重要阵地,定期组织国内著名作家和评论家开展“文学·阳光”公益大讲堂,并积极开展蒋子龙文学公益大赛,着力提升滨海新区青少年文学写作水平。
2022年为引导和激励文化能人参与群文事业,滨海新区出台《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志愿者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组织推动街镇文化站建文化志愿者工作室,区文化馆建名家工作室,让文化能人成为文化使者,助力文艺繁荣,目前建立街镇文化站志愿者工作室30个、文化馆名家工作室10个。
5月19日,滨海新区首个挂牌的文化志愿者工作室——徐杰工作室在北塘街道文化站正式成立,该工作室主要承担着向社会推广书画文化和太极拳的公益职能。5月20日,该工作室举办首场书画展暨公共文化主题线上交流活动,生动展现书法神韵和非遗文化魅力。“通过文化志愿者工作室这个创新载体的建设,将实现滨海新区基层文化设施和社会人才两大优势的有效连接,以文化能人文化专长为基础,广泛培育一批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满足市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美丽‘滨城’文化繁荣发展。”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室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