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蔡国栋的成绩很好,顺利完成了中学学业。民国时期的文盲率很高,蔡国栋此时的学历已经超过绝大多数人了。不过蔡国栋并未因此自满,他不希望就此止步,而是想更进一步,成为一名大学生。蔡国栋的父母也支持他继续考大学,不过在上大学之前,他们要求蔡国栋先完成一件事,而这也是蔡国栋非常不愿意的。
问题是蔡国栋的这个妻子不是他自己选的,而是他父母给他指定的。他父母给他安排的这个妻子叫刘金娥,就住在邻村。虽然蔡国栋早就跟刘金娥认识,但也只是认识而已,没有什么感情。并且蔡国栋在读了这么多年书以后也有了更多的见识,知道婚姻不应该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他也渴望着自己的爱情,希望能自由恋爱,因此对于父母直接给他安排一个妻子的事情很不满意。
但蔡国栋父母虽说一直以来很疼爱蔡国栋,但在这件事上坚决不愿让步。他们依然保持着传统思维,认为子女本来就应该听父母的,因此父母给子女安排婚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何况刘金娥那么好的一个人,又跟自己家门当户对,安排给儿子有什么不行?因此他们也给蔡国栋下了“死命令”:别的事都可以再讨论,但这件事绝对要听我们的,否则就别回这个家了!
那么刘金娥呢?她也是出生于传统家庭,被父母灌输了“三从四德”的思想,所谓“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她是典型的传统妇女,认为既然父母给自己安排了婚姻,那就应该接受,自己的想法并不重要。或许也正是因为她的观念十分传统,因此她在村里的名声也很好,这也正是蔡国栋父母愿意让刘金娥当儿媳的原因之一。
俗话说“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件事可以称之为“人生四喜”。但想必蔡国栋在结婚的时候高兴不起来,婚后他甚至没有跟刘金娥同房,并且常常出门,不想跟刘金娥待在一起。但刘金娥对此却毫无怨言,保持着“既嫁从夫”的观念,对丈夫逆来顺受,并悉心照顾蔡国栋的父母,跟蔡国栋的姐妹的关系也不错,可以说,刘金娥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家庭。
但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个悲剧。蔡国栋本来就不想跟刘金娥结婚,也并没有因为她的态度而有所触动。结婚三年,蔡国栋都没有跟刘金娥生下一个孩子,也不愿说自己已经结婚了。到了1937年,18岁的蔡国栋终于有了实现自己大学梦的机会,离开家乡求学去了,这一走就是50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蔡国栋的家乡很快也被战火波及。
那么,为什么抗战结束后,蔡国栋也没有回到家乡看一眼妻子,或者把妻子接到身边呢?因为他结婚了,准确地说,是第二次结婚。抗战结束后,蔡国栋来到了青岛,这里离蔡国栋的家乡其实也不远了,蔡国栋也终于重新和父母联系上。但蔡国栋的父母却让他暂缓返乡,可能是因为想让蔡国栋做出更大的事业后再衣锦还乡吧。
刚到台湾的时候,蔡国栋还觉得自己能够适应,某种程度上这也让他远离了家乡的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了,至于父母,他只能希望他的姐姐妹妹能替他照顾好父母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蔡国栋的思乡之情越来越重,他是北方人,对台湾这边的饮食习惯和各种风俗一直不适应。
为什么五十年没见却只谈了一个小时呢?根据蔡怡的回忆:“因为我妈妈在旁边,所以他就吓得也没怎么跟刘金娥女士多讲几句话。”而刘金娥后来表示“无话说”,可能等待的时间已经太久,想要说得太多,反而到了嘴边都说不出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