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未来派的宇宙:意大利马西莫和索尼娅·奇鲁利基金会收藏”特展开幕式现场,一名自媒体博主在采访展览策展人苏丹(右一)。他们头顶上方是特地为本次展览打造的一只大喇叭,它“诉说”着未来主义的种种关键词,同时也是本次展览的12个主题单元——“征服天空”“未来主义宣言”“能源”“领域渗透:艺术与工业+几何纹织物”“意大利鸡尾酒与食品”“运动中的身体”“排版革命”“安东尼奥·圣埃利亚”“布鲁诺·穆纳里”“安东·朱利奥·布拉加利亚”“维吉里奥·马奇”和“建成环境”。
“未来派的宇宙”展览集中呈现了未来主义蓬勃发展时期(1909-1939年)的艺术家创作的250余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平面设计、摄影、拼贴画、素描、书籍和工业设计等。该展览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意大利马西莫和索尼娅·奇鲁利基金会共同举办,同时也是2022年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展览将持续至12月4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9月13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的镜面墙让参观者仿佛置身迷宫。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近代科技和工业交通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未来主义应运而生,他们秉持着与工业革命一致的价值观,赞美机械运动的速度和力量,主张创建与机器时代生活节奏合拍的全新艺术形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9月13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未来主义宣言的文本。未来主义是20世纪首个前卫运动。1909年2月20日,法兰克意大利语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于巴黎《费加罗报》头版发表宣言,并以意大利米兰为中心,在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和建筑设计等各个当代文化领域进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马里内蒂撰写或合著了近一百份此类文档。除此之外,未来主义运动的其他成员还撰写过约百份宣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9月13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意大利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迪罗仁(右)在观看维吉里奥·马奇所做的立体舞台模型和油画。维吉里奥·马奇是一名未来派建筑师、布景设计师、建筑理论家以及辩论家,“二战”之后,他亦作为剧作家而颇负盛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9月13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者在观看未来主义风格的书籍封面设计作品。未来派追求独特的页面编排和书籍设计方法,在期刊、手册、宣言和书籍中不懈地进行着排版实践,对当今的平面设计和广告等领域影响深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9月13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未来派设计的巧克力广告和奶酪广告。未来主义不仅革新了工业时代意大利人的审美和生活体验,也推动了一场感官革命,其中包括全新的、颠覆性的烹饪法与美食观。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9月13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名参观者在一件20世纪30年代的立体舞台模型前拍照,该作品是由纸板蛋彩画和薄木片组合而成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9月13日,北京,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名参观者站在未来派建筑师安东尼奥·圣埃利亚的展区中。他的身边是安东尼奥·圣埃利亚在未来主义运动第一个“英雄”时期创作的手稿。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