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问村1991年出生于浙江杭州,2014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赴英国于切尔西艺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取得双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并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
陈问村倾向于将他的作品称为艺术习作,这些习作从自我寻找与探索的基本诉求出发,关注人之本性,语言和交流,集体经验及其价值等命题,并将这种关注投射于他对于媒介与材料的敏锐感受力,通过基于绘画,装置,影像,现成品的实践,构成一种从行为到意识再回到行为的自我训练,也构成一次次找寻人性共通之处与非差异的过程。他的作品曾于“时间开始了- 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展出(中国乌镇,2019),并在全国与欧洲范围内多次参与机构与大使馆群展。陈问村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
陈问村的艺术是从行为到意识,再回归行为的自我训练过程。
戏谑冲动的电影台词经丝网印刷,醒目地印制在粗犷的复合木板上,与钢架、工具钳与霓虹灯一同并置。冷峻的城市建材,迷幻的霓虹灯光,斑驳的木板肌理... 艺术家将筑造现代都市之梦的工业材料解构重组。裹挟于语言与材料的张力之间,满面疮痍的木板发出无声叹息。感性与冲动在现代景观中闪烁、燃烧,最终伤痕累累。
未经切割半透明的纸币,被一块块来自破裂旧仓库门的木板封印在墙面上。半透明的纸张使所见变得晕眩,不同于这些“鬼钱币”,墙角与倒在地上铁笼内的砖块呈现一种清晰的错觉。
在中国,似乎越来越难存留对砖砌成房的概念与记忆。老旧房屋不断被拆毁而非修缮,新楼房以不可思议的增长速度获取着更多的经济利益。然而巨大的变化以剧烈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最明显的是人对声名与财富的巨大渴望。
一块砖是渺小的,可以被轻易替代,但它是组成一座城市的小小细胞,正如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我们像一块块转,筑成了这个极速膨胀的国家建筑。
“编号使个体性出现,但同时它又使个体性在拥挤中淹没。”
这是一张张宛如整版末切割的纸币残影。陈问村用传统的石版画媒介,手绘结合照相制版,将微弱模糊的纸币图案印刷在自制油纸上。他不断重复着这一行为,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印刷着“伪钞”。
“图像提供一种角度,供我们思考并提醒我们存在的事实:人类的欲望了无止境。这些大量“生产”的重复图像,是我对当今文化唯物主义、财富和消费主义的冥想。”
纸币残影堆叠在类似货架的尖塔之上。去掉一切标显面值和信息的细节后留下的钱币鬼影使看似完美、资本指向明显的图像保留人为的痕迹。
纸张使用与其“身份”不符的廉价的新闻纸为基底,数遍处理,转变成一种坚韧且细腻的质感。
“金钱已是显示在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财富充斥我们的话语,名利追逐无处不在。”
在这个由肥皂与不锈钢组成的装置中,人类个体作为当代社会的生产机器,化身为铺展在纤薄而坚硬钢层之上的肥皂砖。个体构筑的集体在生产更多、占有更多的欲望驱使下,逐渐变得鲜亮整齐,接受着世界的反复冲刷。
“在欲望驱使下,我们在冲刷下日渐光洁齐整,缩小挥发,最终成为泡沫。”
“Ben” 是陈问村长期保持的记录习惯。将英国收集的现成书拆开,抹去书中的内容,后用中国传统的装帧方式重新组合起来,添页,书写,不断地增加,就像人每天对自己做的那样。渐渐的将这种行为转变为作品本身。他追求时间延展的状态,其作品并非一个时间点,而是一种诸如时间形式的长期行动。
“如果我愿意,我可以无限制地增加页数,直到我装订它的封底。”
签证计划 指代那些希望在西方国家学习、生活并拥有国际身份的国人的集体经验。陈问村使用蚀刻版画技法,将英文书页的内容剥离转印到每张试卷上,就像移民局官员每天重复地在无数护照上盖章的动作一样。